激荡1979! - 第350章 神翻译和神助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50章 神翻译和神助攻
    魏明就是靠两篇英文童话故事在海外闯出一片天地的,自然明白一个好的英文译本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前世《三体》能够名扬海外,和刘宇昆的翻译也分不开关系。
    一部作品要进行翻译通常有两种情况,像《三体》这种以中文为母语的译者。
    还有就是像《狮子王》梅琳达这种,以目标语为母语的作者。
    两种情况各有优势和侧重。
    以中文为母语的译者更能理解原著的语言精妙之处、文化内涵、历史社会背景、作者风格和意图等等,更能把握原文的精髓。
    但译文可能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语感、修辞和当代性方面稍逊一筹,有时会显得有“翻译腔”,不够自然流畅,灵活性上可能不如目标语是母语的译者。
    其译作有时在目标语市场可能面临更高的接受门槛,影响销量。
    而以目标语为母语的译者,对目标语言的语感、习惯用法、文化背景和当代语音演变的掌握更精准,能确保译文读起来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作品的海外市场推广和传播。
    当然因为文化隔阂可能会对原著产生一些误解和简化,无法原汁原味地把原作推向海外。
    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由一位精通中文的外国翻译家和一位精通目标语的中国翻译家合作。
    或者是在两国都有丰富生活经历的华裔双语者来翻译,刘宇昆其实就属于这种。
    而夏老提出的杨宪益和戴乃迭就是这样的翻译黄金组合。
    杨宪益先生是中国人,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他的妻子戴乃迭是英国人,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时候认识了杨宪益,并随他回到中国定居生活。
    自19世纪末以来,与外文中译的繁盛景观形成鲜明对比,中文外译一直就显得势单力薄。
    在梁实秋先生的建议下,两夫妻专门从事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的工作。
    看看他们的作品就知道两人的段位了。
    《老残游记》、《离骚》、《长生殿》、《儒林外史》、《关汉卿杂剧选》、《聊斋故事选》、歌剧《白毛女》、话剧《屈原》,以及包括《中国小说史略》、《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在内的多部鲁迅作品。
    哦,最近他们夫妻历时数年完成的《红楼梦》英文译本也正式出版了。
    这可以说是《红楼梦》英文译本里最经典,影响力最大的两个译本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版的《红楼梦》英文译本。
    可以说他们夫妻翻译的作品除了中国古代经典作品,近现代的只有鲁迅作品。
    能请动这两位翻译魏明的《人间正道是沧桑》,魏明相信,如果不是自己前面搞出的那些事情,在国内外有如此大的声望,外文出版社肯定不会这么上心,把这两位请了出来。
    以他们二位的年纪,怕不是翻译完这个大部头就得退休啊。
    魏明对夏老表示了感谢,他还有工作要忙,秘书带着魏明出去见了一下这次带队的版权局副局长刘杲。
    他今年50岁了,年富力强,后来直接参与了中国著作权法体系的建立和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的进程。
    刘副局长跟魏明握了握手,得知魏明被麦克米伦出版社邀请去法兰克福,他非常感慨。
    “其实这种邀请作家亲自去书展阐释自己作品的方式很有必要,之前我也参加过几次法兰克福书展,很多国外作家都会亲至,并受到热捧,只不过出国一趟的开销太大了,我们承受不起。”
    像魏明他这次出国的开销都是自己垫付,然后麦克米伦出版社报销。
    “那这次一共多少人啊?”魏明问。
    “包括你的话是八个人,”王副局长道,“版权局一个,图书贸易公司一个,外文局两个,其余就是几家大型出版社的代表了,我们要先去香港,那里还有三联书店和国际书店的两位同志,一共十个人。”
    魏明纠正:“11个,我妹也去,她也有一本书在国外出版。”
    王副局长:“啊!?”
    11人的规模真不算大,国外都是各家出版社各自为政,一个小国可能会有多家出版社出席,一个出版社就是几个人。
    和中国的人口以及图书数量相比,十个人显然是不够用的,而且缺席了非常重要的作家。
    希望这次自己去这一趟能多卖一些版权,说不定能促使文化部明年多带一些作家出去。
    王副局长对魏明也是抱以厚望的,听说他交往过英国女朋友,英文说得好,还省下了翻译的麻烦,可以直接向国外出版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关键他有过作品出海的成功经历,mr.why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了。
    不过对于自己的那些严肃文学小说能否成功出海,魏明也确实心里没底。
    梅琳达就在麦克米伦,麦克米伦不可能不知道mr.why在中国有多部知名度极高的严肃文学作品,但他们从没有表现出过对这些作品的兴趣。
    接下来魏明又跑了一趟外文局的外文出版社,想要拜访一下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接下来要合作,少不了要经常联系。
    到了外文出版社,魏明首先找到了叶君健先生,魏明看的《安徒生童话》就是他翻译的,两人在作协的一些活动上见过。
    叶老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翻译家,也是长期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宣传家,还担任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
    《中国文学》这部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份面向西方读者,翻译介绍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国家级大型对外文学刊物就是他筹备创建的。
    他是外文出版社的定海神针,这次外文局两个出国名额里就有他一个。
    而且叶老还参与了伟人诗词的英译工作,联合钱钟书和英国专家历时十年完成了37首诗词的翻译,包括伟人诗里的那句“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他翻译的。
    只不过翻译的英文太长,作为《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英文书名不太合适,老头带魏明去找杨宪益夫妇的时候还在讨论这本书的英文译名。
    然后到了杨家,魏明都没来得及跟两位翻译大家寒暄,就眼睁睁看着两个中国老头,一个英国老太就书名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他们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文,语速还挺快,而且经常从一个问题突兀地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上。
    魏明虽然能插上嘴,但跟不上他们的节奏,看到厨房里有食材,干脆给他们做了顿午饭。
    直到开饭,两位主人才意识到冷落了魏明这位客人,连忙道歉。
    魏明表示:“大家也都是为了我这部小说的翻译,我开心还来不及呢,翻译工作我不懂,如果有什么关于小说内容的疑惑两位尽快找我,等会儿我把电话和家庭住址留给二位。”
    “那小魏你有没有创作笔记啊?”杨宪益先生我呢。
    “有的,好几个本子,明天我给您送来。”
    “好好好。”
    接着戴乃迭又对魏明的厨艺表示了肯定,对于英国人,这就是佳肴!
    饭后,叶老陪魏明下楼的时候,魏明还是问了一句:“我看两位先生的身体似乎不太好,这种规模的翻译工作会不会对他们不太友好啊?”
    叶老和杨老年龄相仿,戴乃迭要年轻一些,但这对夫妻看着状态可没叶老好。
    叶君健叹息:“不是身体不好,是精神不好,前两年他们的儿子自杀去世了。”
    “啊!?”
    然后叶老讲了一下在那个荒唐年代发生的荒唐事。
    就因为戴乃迭是英国人,这对夫妻被扣上了“特务”的帽子,双双收监,无人照顾的一子两女也跟着遭罪,尤其是儿子,经过那十年的折磨最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也就是疯了。
    尽管两人夫妻把他送到英国治疗,但最终人还是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肯定难过。
    “这种事有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来,为了不让他们去想那些事,我给他们安排了很多工作,前阵子刚刚翻译了几篇《聊斋》,听夏老说起《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英译工作,我就想起了他们,让他们多为你的作品操心,就能少一些胡思乱想。”
    魏明也跟着叹息,其实叶老在那些年也遭受了很多不公平待遇,只要跟外国人沾边的都是重灾区,当年外文局死的人太多了,但当魏明问起那些年,他只是一笑而过。
    “向前看吧,我们总算等到了好的结果。”叶老又想到了他的好友老舍。
    接下来两天魏明又跑了两趟杨家,不仅带来了自己的创作笔记,他见二老只有一本《人间正道是沧桑》平装版,于是又拿了一套精装版送给他们。
    这样魏明自己就不剩多少了,于是吩咐放假无聊的魏红,让她去逛书店给自己抢书,就抢精装版。
    结果书没抢到,倒是抢回了一盒《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磁带。
    “抢这个干嘛,我有啊。”魏明从自己的书房里翻出了太平洋公司送自己的,除了给雪姐霖姐,他这还有一摞呢。
    “我也不想的,我看书店里都在排队,心想应该就是你的书了,结果是磁带,你的书早卖完了,我想着反正都排了那么久,什么都不买岂不是白排了。”
    魏明问:“你还没看这部电影吧?”
    “没有啊。”
    “你怎么不去看,不支持你哥,不支持喜子啊?”
    魏红叹气:“这部电影的票比你的书还难抢,你以为我像你一样啊,一个电话人家就给你留票。”
    这两天关于《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报道越来越多,甚至一些国家级报纸上都在讨论这一热门现象。
    如今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已形成观影狂潮,确实不容易抢票。
    报纸上说有些电影院甚至增加了站票,不知道什么时候开设挂票业务,还有一些影院因为设备连轴转,还破例增设了午夜场,导致机器超负荷工作被烧坏。
    总之一句话,全国观众看疯了!
    魏明道:“是哥疏忽了,明天就给你安排票,出国之前怎么也得看完这部电影啊。”
    “哥,那你能多安排几张不,我舍友们也想看!”
    魏明一口应下,自己和雪姐哭的这么惨,小丫头怎么可以没看过!
    晚上魏明在房间里写东西,为德国之行做准备。
    第二天魏红跟同学去看电影,魏明跟雪姐约在了团结湖。
    路上魏明看到了新出的《大众电影》,走近一看,嘿,是雪姐!
    不过这次的封面是雪姐和喜子两个人,这也是雪姐第二次成为《大众电影》的封面人物了,霖姐是《喜盈门》时有过一次。
    “诶?”
    魏明刚要走,看到《中青报》头版的一篇文章,也是关于《妈妈再爱我一次》的,而且竟然报道了这个故事的原型人物,魏明甚至看到了胡德禄和他妈妈的合影!
    他快速看到最后,发现是转载自《成都晚报》的,这成都媒体动作这么快的吗?
    他买了报纸直接去团结湖,这时雪姐还没到,魏明就仔仔细细看完了这篇文章。
    此时这篇文章已经被十余家媒体转载,其中全国性报纸就有三家,其余也都是各省的报业巨头,发行量很高的。
    然而这是一个跟踪报道,详细介绍了记者和小葫芦认识,并陪他踏上寻母之路的过程,只是这篇文章并没有把故事讲完,到小葫芦找到荷妈妈就断了。
    “呸,断章狗!”魏明骂了一句。
    他想了想,当即联系了自己在《中青报》的人脉记者朱伟。
    “魏老师,我正想找你呢!”朱伟激动道,“我想采访你关于《妈妈再爱我一次》原型的故事。”
    “原型我看你们报纸上已经报道了啊,还用得着采访我吗。”
    “所以那是真的啊!真有这么一对可怜的母子?”
    “对啊,”魏明问,“后来呢,我看这篇报道还没结束啊。”
    “后面我们也在等,全国老百姓都在等呢!”朱伟告诉魏明,“报纸是今天早上发的,这么一会儿就已经有好几通电话打过来询问小葫芦跟荷妈妈的现状了!估计后续的电话和信件肯定也少不了。”
    电影和现实的交互让这部电影的艺术含量陡增,这个四川记者可是给了电影一记神助攻。
    只是荷在见到分开几年的儿子真的能像电影里那样恢复神智吗?
    就连魏明这个创作者都为他们母子的命运捏了一把汗,更别说其他观众和老百姓了,运作得当,这几个人估计都能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
    中午龚樰回来了,她也给魏明带来了两个消息,证明这部电影的热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我听一个副厂长说,《妈妈再爱我一次》紧急增加50个拷贝,之前那些不够用了。”
    “啊,又加了50个,这岂不是超过300个了!”
    “比《自古英雄出少年》还多呢。”龚樰得意道,这将是今年拷贝数量第一的电影。
    “这是第一个好消息,第二个呢?”魏明问。
    “第二个嘛,”龚樰轻轻抱着魏明,在他耳边吐气如兰,“我亲戚走了。”
    ~
    当魏明这边正和龚樰白昼宣淫的时候,魏红和几个女同学梨带雨地走出了电影院。
    几位女同学一致认为电影太好看了,但她们也都后悔跟魏红来看电影了,感觉接下来几天都不会开心了。
    魏红抹着眼泪表示:“我也是!”
    “你才不是呢,等你坐上飞机去了德国,肯定开心到飞起。”
    被她们这么一说,魏红心情大好,说的有道理啊!
    她和哥哥已经从西德大使馆拿到了签证,明天就要启程!
    也是因为明天就要分开了,魏明和龚樰折腾了一天一夜,魏红独自收拾行李到天黑。
    因为大哥不在,而魏红又比较激动,所以很晚才睡。
    第二天还是魏明回来后把她叫醒的。
    “昨晚你怎么夜不归宿!”魏红气鼓鼓道。
    魏明:“我在四合院过的夜。”
    “我打电话了,没人接。”
    “那就是我出去遛弯了,行了别磨叽,准备动身吧~”
    ……
    (今日保底~)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