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 第255章 李昭力荐太皇太后垂帘定朝局,袁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宫宫门,战斗依旧激烈。
    吕布早已是强弩之末,体力也消耗巨大。可他依旧死死守住宫门,不让西凉兵前进一步。
    就在周围的士卒越来越少,吕布都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战马奔腾的声音。
    轰隆隆~
    “武睿侯大军到了!”
    吕布身体一震,忙抬头望去,只见远处一支黑色的洪流正朝着宫门疾驰而来。
    为首之人,不是李昭,又是何人!
    “援军到了!”宫墙上的私兵们欢呼起来,士气大振。
    “哈哈哈,好,武睿侯到了,兄弟们,挡住,援军到了!”吕布哈哈大笑起来。
    这一刻吕布意气风发,非常激动,他这算是建功了?
    西凉军中,李傕见状面色瞬间惨白,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胜算,再打下去只会是死路一条。
    “撤!快撤出城,从西门撤!”李傕大声咆哮道,率先一骑当先狼狈逃窜,身后大量的西凉士卒纷纷跟随。
    “杀,保护太皇太后、天子!”
    李昭大声喝道。
    身后众诸侯皆轰然应诺,率领士卒冲杀而上,一些来不及逃跑的西凉兵当即被围杀,还没来得及撤退的西凉兵被冲的七零八落。
    不过,终究是城中狭窄,诸侯联军人数众多也是施展不开,李榷带着不少的西凉兵逃窜出城。
    但是,李昭并未管这些,对于他们这些诸侯而言,还是救驾最重要。
    李昭、曹操、蔡邕、李辰、刘备、董承、孙坚等诸侯来到城门前,吕布已经让人打开城门,混身是血的吕布,站在城门前,见到李昭以及李昭身后的丁原过来,当即恭敬行礼道:
    “吕布,见过武睿侯,见过义父,布幸不辱命,协同王司徒杀董卓,挡住了冲击皇宫的西凉军!”
    吕布的声音充斥着激动与振奋。
    李昭身后的曹操、蔡邕、刘备、董承等诸侯皆是面面相觑,他们都没有想到,威震虎牢关的吕布竟然是他们这一方的人!
    丁原听到吕布这话,面色却是复杂,有惊喜,又有感慨,他没有想到在自己眼中鲁莽的吕布,在朝廷中枢,这一次竟然立下如此大的功劳!
    李昭眼眸微眯,打量着浑身浴血似乎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吕布,拍了拍吕布肩膀,道:
    “不错,没有丢你义父的脸面,太皇太后、天子可好?”
    李昭并没有给予吕布什么夸赞,而是话音一转问起太皇太后、天子。
    吕布脸上的笑容一滞,深吸一口气,道:
    “回武睿侯,太皇太后、天子皆在宫中,很安全!”
    “好,诸位随本侯拜见太皇太后,拜见天子!”
    李昭一声招呼,一众诸侯当即不怠慢,向宫中涌入。
    宫殿内。
    本来正在提心吊胆的董太皇太后、小皇帝刘协、王允等人陡然听到护卫来禀报武睿侯率领大军救驾来了,顿时激动了。
    “末将李昭,见过太皇太后,见过陛下,救驾来迟,还请太皇太后治罪!”
    李昭带众诸侯见到董太皇太后以及天子刘协顿时行礼请罪。
    董太皇太后拉着刘协,却是对着李昭盈盈一拜,劫后余生喜道:
    “哀家与天子,多谢武睿侯率领诸侯兵马,救皇室于危难之中。”
    “这……”
    李昭连忙扶起二人,道:“太皇太后、陛下,末将身为大汉骠骑大将军,此举乃分内之事。”
    “是啊太皇太后,是奸贼作乱,我等除贼是我等臣子该做之事啊。”冀州牧蔡邕等人也是纷纷上前说道。
    “忠臣,你们都是大汉的忠臣啊!”董太皇太后激动的热泪盈眶道。
    众人一番寒暄,唾骂董贼后,这才情绪稳定下来。
    李昭对董太皇太后拱手道:“太皇太后,长安乱成一团,末将以为,接下来,应该立即张贴告示安定长安百姓,同时清剿城中西凉余孽,稳定局势!”
    董太皇太后闻言,立即点头道:“武睿侯所说不错,不过,哀家毕竟不懂这些,便由武睿侯与王司徒全权处理吧!”
    董太皇太后的话音落下,一旁的王允身体一震,眼中浮现一抹欣喜。
    李昭看了王允一眼,脸上对其浮现一抹微笑,道:“诺!”
    随后,李昭与王允、杨彪等老臣商议,迅速稳定了长安的局势。董卓伏诛,长安光复,消息传开,天下震动。
    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称颂李昭与联军的功绩。
    长安宫城,偏殿内。
    “末将拜见太皇太后!”李昭走进宫殿内,躬身行礼道。
    董太皇太后端坐于榻上,脸上虽带着劫后余生的疲惫,但是看着大殿内,被她请入宫,显得英武、成熟的李昭,又不禁精神振作了些许。
    她再见李昭,明显感觉到了李昭更加的成熟、稳重了,也是如今大汉的柱石。
    是如今大汉朝廷不可避免的人物!
    殿内寂静无声,只有香炉里的檀香袅袅升腾,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凝重。
    董太皇太后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打破了沉默,叹息说道:
    “武睿侯不必多礼,如今长安新定,董卓虽诛,可西凉余孽未清,关东诸侯各怀心思,哀家与陛下,如履薄冰啊。”
    李昭闻言,拱手道:“太皇太后放心,联军已控制长安局势,我等臣子定会安定关中。”
    “安定关中易,只是………安定朝局难啊。”
    董太皇太后轻轻摇头,目光落在李昭身上,带着几分期盼与恳求,说道:“陛下年幼,尚不能亲政。武睿侯文武双全,平定北疆,诛杀国贼,功盖天下,实乃我大汉柱石。哀家斗胆一问,你可愿留在长安,辅佐陛下,稳定这风雨飘摇的朝堂?”
    李昭闻言,身躯一震,似乎有些意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表情,随即又躬身道:
    “太皇太后谬赞,末将惶恐。能为陛下与太皇太后分忧,乃末将之幸。只是……”
    李昭顿了顿,语气沉重起来,说道:“并州初定,境内尚有周开的求活军余孽未能安稳,草原上鲜卑、乌桓虽遭重创,夏胡族又崛起了,虎视眈眈,时刻觊觎我大汉北疆。末将若离并州,北疆防线必生动荡。一旦胡虏南下,关中刚定的局面恐将再次动摇,届时大汉将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啊。”
    董太皇太后闻言,脸上的期盼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失落与无助。
    她叹了口气,声音带着几分哽咽道:“可这朝堂……哀家实在是怕了。董卓之乱,历历在目,若再出一个权臣,我母孙二人,该如何自处?”
    李昭见状,深吸一口气,安抚道:“太皇太后可宽心。陛下虽幼,朝中并非无可用之臣。司徒王允,此次诛杀董卓,立下不世之功,其忠直之名,天下皆知,可堪大用。”
    “王允?”董太皇太后沉吟道:“此人确实忠勇!”
    “太皇太后,末将有一言。”
    李昭拱手道:“可推举王允为太尉,总领朝政,主持中枢。另,冀州牧蔡邕,乃当世大儒,忠心汉室,体恤民生,可调任司空,分管民生、典章之事。如此,一文一武,相互制衡,共同辅佐陛下,朝局自可稳固。”
    董太皇太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细细思索起来。
    王允有定策诛杀董卓之功,忠心汉室,威望足够。
    而蔡邕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两人确是合适人选。如此分权,既能避免权臣独揽,又能各司其职,确实稳妥。
    “此计甚好。”董太皇太后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些许笑意,笑道:“只是……哀家终究是妇道人家,陛下又年幼,恐还是难驾驭这朝堂纷争啊,仍然需要武睿侯多对陛下照拂啊!”
    李昭闻言,抬头,目光诚恳拱手道:“末将自然会尽力辅佐天子,另外,太皇太后仁德,深得民心,昔年高后临朝,稳定汉室基业,如今陛下年幼,太皇太后不妨效仿先例,垂帘听政,总揽全局。如此一来,上有太皇太后坐镇,下有王、蔡二公辅佐,朝局定能安稳。”
    “嗯?垂帘听政?”董太皇太后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道:“这……可行吗?先前何进那厮,最是抵制哀家参与朝政……”
    “时移世易。”李昭语气坚定,说道:“如今国难当头,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乃是为了稳固汉室江山,顺应天意民心。末将愿倾尽全力,促成此事,谁敢有异议?”
    李昭的话如同一颗定心丸,让董太皇太后瞬间安定下来。
    她看着李昭,眼中充满了感激与信任。有李昭这等手握重兵、威望卓著的重臣支持,她垂帘听政之事,可能性大增。
    “若能得武睿侯支持,哀家……便斗胆一试。”董太皇太后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李昭躬身道:“末将定当鼎力相助。”
    董太皇太后放下心来,又想起一事,问道:“蔡邕调入朝廷任司空,那冀州牧之位,该由谁接任?”
    李昭闻言,微微思虑,便道:“吕布此次诛杀董卓,立下首功,其勇武冠绝天下,可封为卫将军、温侯,留在长安。其义父丁原,一直镇守并州边境,熟悉边事,忠诚可靠,可调任冀州牧,镇守河北,以固北疆。”
    董太皇太后闻言,想了想,也不由点了点头。这一次,吕布在诛杀董卓,保护皇宫,两事上确实功不可没,封为温侯,实至名归。丁原是吕布义父,由他接任冀州牧,既能安抚吕布,又能镇守一方,倒也合适。
    “便依武睿侯所言。”董太皇太后彻底放下心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笑道:“哀家有武睿侯这般忠良辅佐,我大汉定能渡过难关,重焕生机。”
    “此乃末将之本分。”李昭躬身应声笑道。
    退出偏殿,李昭抬头望向宫城上空的烈日,眼中却是闪过一抹异样的深邃。
    ……
    李昭回到了在长安的府宅。
    李智、贾诩两人忙迎了上来。
    “主公,不知太皇太后见主公可是为了辅政之事?”贾诩对李昭问道。
    “不错,太皇太后欲令本侯留在陛下身边辅政,不过被本侯拒绝了。另外本侯推荐了王允为太尉,岳丈蔡邕为司空,一文一武辅佐天子,并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丁原因为吕布之功,担任冀州牧,如此一来,朝廷足以安稳了!”李昭脱下衣服,面无表情说道。
    “这……”
    李智、贾诩两人听着李昭的话,当即身体一震,面面相觑了起来。
    如此安排,朝廷真的能够安稳吗?
    董太皇太后是什么身份?那是藩后,藩后不得干政!
    当初便是如此约定的,而且何进便以此拿捏住董太皇太后的!
    如今……
    李昭是可以通过自身威望,强行推董太皇太后锤炼听政。
    但,这就是在对抗祖制。
    现在不发作倒好。
    将来若是发作,被人以此为借口对汉室发难,便是致命性的。
    而王允,又是什么人?
    王允的此人是忠直闻名,却又刚愎自用,而偏执的人,成为权侵朝野的太尉……
    而蔡邕又是什么人?
    蔡邕则是大儒,也是忠直,忠诚汉室,注重民生,可以说与王允的性格截然不同。
    一个为太尉,一个为司空,放在一个朝堂,怕是会激烈的出现政见不和现象!
    贾诩倒也知道李昭的野心,此时听着李昭对朝堂的布局,也是点了点头。
    不过随即,贾诩便对李昭拱手道:
    “如此安排,朝堂确实可以安稳,侯爷可放心回并州了,另外军中粮草,以及诸侯粮草怕是都不多,接下来便要散去了,还有一件事还需要侯爷要有提前的应对措施!”
    “嗯?何事?”李昭闻言,不由一怔,问道。
    “袁术!”贾诩拱手道。
    “冢中枯骨,袁术?”李昭眼眸微眯,出声道。
    贾诩:“………”
    虽然贾诩感觉李昭说的确实不错,袁术从私藏传国玉玺便有取死之道了,但是,冢中枯骨这词,倒是形容非常贴切。
    贾诩拱手道:
    “主公,如今诸侯联军粮草不多了,不宜再起战事,关于袁副盟主之事,一切皆是李诚一面之词,并没有真凭实据,当然,贾诩并没有诋毁李诚将军之意,毕竟若非李诚将军,怕是联军有大麻烦了。但是,若是副盟主突然有心造反,难免对大汉威严冲击不小,难免对主公这盟主名声有影响。因此,诩以为,此事当稳妥进行,先仔细确定袁副盟主真的是私藏传国玉玺了,还有袁副盟主是否真的与张济私通了。毕竟,当初要与张济接触的是袁副盟主麾下的张勋,两人又都姓张,难免其中没有猫腻。”
    “诩以为,此事当慎之再慎,就算是太皇太后、诸侯以及天下的袁氏门生故吏们,怕也是不欲随意逼反这袁氏嫡子。”
    贾诩对李昭拱手说道。
    李昭闻言,眼眸微眯看着贾诩,直看的贾诩有些浑身冒冷汗。
    突然,李昭一拍桌案,对一旁侍立的李智道:
    “智弟,立即派人联络李诚,谨慎确认文和先生的话,有没有真凭实据,确实不能随意诬陷副盟主。另外,那李诚不是拍着胸膛保证,那李晏不是要投靠本盟主吗?为何迟迟还没有见李晏的消息,问李诚可否确定其二哥李晏投靠本侯!”
    李昭的话音传入李智耳中,李智眼眸闪烁光芒,忙对李昭拱手,道:
    “诺!”
    一旁的贾诩,见李昭毫不迟疑听他的建议,也不由捋了捋胡须,欣慰点了点头。
    ……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