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山河 - 第112章 铜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隨著裁撤冗官的消息扩散,无数官员纷纷忙碌起来,一时间所有重臣的门庭都变得热闹起来。
    大虞朝建立初期,文武加在一起也不过两万多人。
    发展到现在,光文官数量就超过了五万,加上武將直接突破十万大关。
    因为增加衙门数量,或者是部门工作量增加,增设的岗位大约有一万多个。
    这部分官员的增加,属於皇权不断强化的结果。
    理论状態下,大虞朝只需要四万名官员,就可以很好的保证机构运转。
    对比现有的官员数量,人员臃肿程度可想而知。
    听到朝廷要裁员,閒散部门的官员,就没几个不慌的。
    一年半载不去一次衙门,都不影响部门的运转。
    如果他们都不算官,那么天下就没有官。
    站在大局的角度考虑,只要不裁撤到自己头上,大家都是支持的。
    內阁的计划很好,到了具体执行过程中,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大虞终归是一个人情社会,京师官员第一时间收到消息,提前就进行了活动。
    到处都是托人情的,除了劝退了几十名年迈的官员致仕外。
    內阁定下的裁员计划,在京中刚刚开始实施,就受到了阻碍。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朝廷要裁撤的是官,只要让自己变得不是官就行了。
    找上司沟通一下,在衙门內部细化一下职权。
    让閒著的眾人,也有一份事情做,那么冗官问题就不復存在。
    把流程搞得复杂一点儿,冷衙门也可以每天都忙碌起来。
    真正干活的还是那些人,增加出来的业务量,主要是负责在旁边挑刺。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为了保住官位,那些平常不去衙门的官员,也过上了每天早出晚归的生活。
    一时间京中大小衙门都忙碌起来,管是不是瞎忙活,反正衙门中確实找不到閒人。
    看上去是一片生机勃勃,唯独苦了那帮干活的官员。
    多了一群祖宗在旁边指手画脚,本就不高的工作效率,变得越发拉跨。
    京中裁员受阻,但內阁分派的任务,吏部还是要完成。
    大虞朝有一百六十多个府、两百多个州、一千多个县,这些州府县每家裁减一名官员,內阁的任务就超额完成了。
    不过理论终归只是理论,得罪人的活儿,根本就没人愿意去干。
    没人想站在官僚集团的对立面,集体承担责任,就相当於谁都不承担责任。
    扬州府。
    沸沸扬扬的裁撤冗官事件,从中央蔓延到了地方,扬州也受到影响。
    作为被战火洗礼的州府,扬州倒是不存在冗官问题,但架不住申请调过来的官员数量大增。
    所有人都知道,內阁烧起的这把火,肯定会有人倒霉。
    顾不上继续混吃等死,有门路的官员纷纷谋求实缺,以避免自己沦为倒霉蛋。
    缺额严重的扬州府,第一时间被补满了人员。
    府衙是如此,扬州营也没能例外。
    一般情况下,扬州营这种新组建的营头,不確定性太高。
    加上一个强势的主官,大家都知道没有油水可捞,感兴趣的军官很少。
    除了少数和他关係不错的五城兵马司旧部,选择留下来发展之外,大部分军官都处於缺额状態。
    李牧一直没有向朝廷申请补充缺额军官,就是想利用时间差,儘可能多的培养亲信。
    可惜计划没有变化快,军中人事任命,也要遵守规则。
    一步登天那是极少数,更多的都是按部就班,从底层一步一步向上爬。
    哪怕有平乱的功劳,手下那帮亲信也只是被安插到了小旗、总旗的位置原本他还计划著等过上一两年,就把其中的可造之材提拔为试百户,然后代理百户之职处理军务。
    再往上进入到中层军官序列,朝廷对人事任命管理,就变得严格起来。
    作为参將李牧也只有推荐权,还需要兵部或者是大都督府的审批。
    到了百户之后,几乎就是普通人的天板。
    想要继续向上走,要么出身显贵,要么去战场上博取军功。
    先登、斩將、陷阵、夺旗,总要获得一个才行。
    突如其来的变故,一下子补满了军中空缺,让李牧的苦心谋划直接破灭。
    多了一群能力未知的將领,会对扬州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谁也说不清楚。
    不满意也没用,扬州营是朝廷的军队,不是他个人的军队。
    “兰先生,朝廷朝廷一下子安插这么多人过来,怕是会影响指挥啊!”
    李牧隱晦的暗示道。
    一般来说,这种搞人的活儿,都是狗头军师负责干。
    作为一名主师,亲自下场排挤下属,显得太过小家子气。
    “大人,此时不宜妄动。
    能够在现在这种时候调过来的,多半都是有些人脉关係的。
    没准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人向您打招呼。
    冒然出手將人挤走,很容易得罪他们后面的人,不如观望一二,
    喜欢混日子的,那就让他们继续混看,安排人代替他们处理军务即可,
    有理想抱负的,姑且先行用看。
    有能力的重用,没能力的慎用。
    粮餉都在您手中掌握著,士卒也是您一手招募训练的,几个外来户翻不起大浪。
    看得顺眼就留下多用几年,看著不爽等过上两三年,就推荐他们升迁离开。
    既不会得罪人,也不影响您掌控军队。”
    兰林杰委婉的劝说道。
    搞人他真心不擅长,尤其是排挤一群朝廷命官,更是充满了风险。
    军中同样有法度约束,在人家没有犯下大错的情况下,主帅也无法凭白无故处理一名將领。
    本质上朝廷从外面调將领过来,就有权力制衡的意思。
    “罢了,先这么办吧!”
    李牧无奈的说道。
    魔下人才匱乏,没有能够挑大樑的。
    稍微能看的,也就这位师爷。
    不过兰师爷主要才干在处理內政上,出谋划策並不擅长。
    自己培养的那帮嫡系,全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大老粗。
    让他们打架砍人马马虎虎,出谋划策就不用为难人了。
    在未来一年內,能把常用汉字学全,那都算是上进心强的。
    真正的顶尖人才,要么在官场上,要么在进入官场的路上。
    李牧试图进行过招募,最后尷尬的发现,前来应聘的都是落魄书生。
    受时代的影响,越是底层的读书人,受四书五经毒害越严重。
    思想都被关在了笼子里,看问题的眼光非常局限。
    除非能够打破这种认知,否则就算天资再高,成长空间也非常有限。
    几十年的固有认知,明显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打破的,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乱世出人才,最大的原因就是传统秩序崩溃,大家的固有认知被打破,
    释放了被统治集团束缚的思想。
    小插曲结束,李牧再次把精力投入到军队训练中。
    他已经想清楚了,新到任的军官听话也就罢了,若是不安分那就进行“重点培养”。
    按照最严苛的標准训练,他就不信那些养尊处优的傢伙,能够受得了折腾。
    小苍山之上。
    今天是收穫的好日子,经过多道工序处理之后,第一批铜正式冶炼完成望著眼前的铜锭,李牧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冶铜技术诞生了上千年,到了大虞朝工艺已经相对成熟。
    铜被冶炼出来,下一步只需加工成铜钱,就算整套流程走完。
    虽然朝廷明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铜钱,但这些法令早就名存实亡。
    发展到了现在,铸造铜钱的主力已经不是官府,而是各地的士大夫。
    私钱泛滥,引发了劣幣驱良幣。
    导致朝廷铸市收入大减,官办的铸市衙门甚至出现了亏损。
    为了弥补亏空,朝廷铸造的官钱质量,也跟看质量下降。
    恶性循环之下,让大虞朝的铸幣业,乱成了一锅粥。
    一切都是利益惹出来的祸,铜钱铸造技术太过简单,利润又太过丰厚。
    相比直接卖铜,铸造成钱幣之后,纯收益最少增加百分之五十。
    “这座铜矿,每月大概能够生產多少斤铜?”
    李牧关心的问道。
    “回大人的话,按照目前的进度,每月大概能够治炼出五千斤铜。
    后续如果扩大採矿规模,產量还能够扩大一些。”
    听了工匠的回答,李牧当场就傻眼了。
    虽然心里有预期,知道铜的產量低,但没有想到会这么低。
    月產量五千斤,不是五千吨,他都怀疑自己的耳朵是否出了毛病。
    按照大虞朝的官方制钱规制,一斤铜能够生產一百六十文铜钱,铸造市面上的私钱大约能生產两百枚。
    五千斤铜不过生產八十万到一百万枚铜钱,约合白银八百到一千两。
    如果是利润的话,李牧也就认了。
    问题这仅仅只是產值,刨除生產成本之后,纯利润大概也就五六百两。
    暴利是暴利,唯独这个產能太过感人。
    指望靠铜矿一朝爆富,明显是指望不上。
    “做的不错,爭取再接再厉把產能提高上去。
    工匠每人领取一两赏银,老师傅领取二两。
    往后大家的待遇,除了基础月俸外,还有额外的產能奖。
    產能每增加一倍,大家的收入增加百分二十。”
    李牧隨即画起了小饼。
    目前的暴利,那是建立在人工免费的前提下。
    如果计算上人工成本,矿山的收益就大幅度缩水。
    收益低,待遇自然不可能太好。
    当然,更多还是现在的產能基数太低,增长空间著实太大。
    別说是產能翻倍,就算是產能增长十倍、百倍,那都是大有可能的。
    若不是大虞朝缺铜,这种小规模的开採,根本没有竞爭力。
    “多谢大人赏赐!”
    老者急忙即谢道。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