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大难临头各自飞
蜀地。
“传令下去,全军收拾行囊,明日拔营离开此地!”
看著手中的战报,方羽轩果断下令闪人。
不是他刻意划水,主要是阻拦官军会师失败,入蜀的湖广兵杀进了成都府。
如果不抓紧时间跑路,等湖广官军打过来,他们就要腹背受敌。
“侯爷,我们就这么离开,东王那边怕是不好交代吧?”
刘老旭略显为难的说道。
儘管私底下有间隙,可他们入蜀以来,东王魏豪待他们还是极尽礼遇。
吃人家的、喝人家的、拿人家的,事情没办成调头就跑,不符合江湖道义。
“没有办法,从湖广过来的官军,全是我们的老熟人。
刘启峰、叶弘昌、云羽丰,全部都是偽朝悍將,哪一个是好惹的!
此时不走,等他们打过来了,想走都走不了啦!”
方羽轩一脸无奈的解释道。
打不过,真心打不过。
儘管这些官军,都是新编部队,可架不住带队的將领厉害。
这些熟悉的名字,每一个都是义军中的禁忌。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就是这帮杀神,把强大的白莲圣国打的支零破碎。
提起他们的名字,大家就未战先怯。
东王派了足足二十万大军过去拦截,本以为能够挡住敌人的兵锋,结果连半个月都没坚持住。
彪悍的战绩,再次唤醒了方羽轩內心的恐惧。
“可是侯爷,现在我们离开蜀地,又能去哪儿?”
刘老旭皱著眉头问道。
自己人知道自家事,看似拥兵十余万,可真正能打的还是那几千老卒。
同官军主力硬碰,基本上没有胜算,跑路是眼下最好的选择。
可蜀地的地形决定了入蜀难,出蜀更难。
三大门户全在官军手中,凭他们的实力,要抢夺一地打出去,几乎没有任何可能。
除了这三条道路外,剩下的全是崎嶇小路。
大军想要通行,那是困难重重。
“走茶马古道,进入藏地,避敌锋芒。
如果官军继续追,那就沿著古道继续向西。
李原是湖广总督兼四川总督,又不是乌思藏都司指挥使,犯不著和我们死磕。
只要距离他足够远,追缴的钱粮,就能让他放弃。
朝廷虽然设立了乌思藏都司,但对地方的控制並不严密,主要是以土司自治为主。
当地土司受官府分化,经常发生混战,这就是我们立足的机会。”
方羽轩故作镇定的说道。
这条逃亡路线,远没有他说的这么轻鬆。
能够摆脱官军的围剿不假,但藏地的气候,也是能杀人的。
能不能在乌思藏都司立足,尚且是一个未知数。
“侯爷,我们离开,要不要知会东王一声?”
刀疤脸男子开口询问道。
参加义军前,他们多是江湖草莽。
哪怕身居高位,一些江湖习气,还是没有改变。
大家天然排斥背信弃义。
纵使为了活命,不得不这么干,也想尽力补救。
“消息,肯定是要通知的。
大家无需有心理负担,其实东王也准备了后路,多半不会和官军在蜀地死磕。
最近这些日子,东王派人收拾蜀地土司,实际上就是在为撤离扫清障碍。
除了乌思藏都司外,还可以去朵甘都司。
如果东王愿意的话,甚至能够借道去西域。
东王的实力雄厚,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沿著南丝绸之路进军,强行从云南借道离开大虞,也不是没有机会。”
方羽轩当即安抚道。
这些撤离路线,能否走出去他不知道,反正理论上是存在的。
对义军来说,打不过官军,最佳选择就是躲远远的。
先努力保住小命,再考虑后续的问题。
相较於其他农民起义军,白莲教的高层因为身处帝国边陲,对域外了解更多一些。
在起兵过程中,他们还受到过安南人的资助,早就知道大虞之外並不全是蛮荒之地。
事实上,当初白莲圣皇被赶出湖广时,就有人提出从云贵撤往域外。
只不过当时有入蜀的机会,白莲圣皇选择孤注一掷,全力经略蜀地。
错误的战略选择,在官军围追堵截下,全军覆没。
倘若当时调头向南,打乱官军的部署,有很大概率能跑出大虞。
……
“砰!”
看著手中的情报,魏豪猛的怒拍桌子。
吴军残部是半路加入的,还一直抱团不愿意融入,他自然不会没有防备。
方羽轩等人刚有动作,他就收到了消息。
儘管知道这些人,不会为他效死,可万万没想到他们居然跑的这么快。
阻击战失败的消息刚传过去,就收拾行囊跑路,连一刻也不愿意停留。
这分明就是认定了他会失败,提前准备了后路。
“王爷息怒!”
“方羽轩等人,本来就心怀二心,他们离开正好纯化队伍。
当务之急是应对官军围剿,至於这些叛徒,他们选择的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乌思藏都司地区,歷史上虽然出现过吐蕃这种强大政权,但那是特殊情况。
隨著气候变迁,高原上乾旱缺水,早就不復当年的繁荣。
如果是好地方的话,偽朝也不会放弃直辖,允许一眾土司自治。”
左丞相许炎宇上前劝说道。
官军来势汹汹,义军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万万不能再发生內乱。
“哼!”
“本王如此厚待他们,没有想到换来的却是背叛。”
“好!”
“很好!”
“本王倒要看看,离开了本王,他们是什么下场!”
魏豪冷漠的说道。
看得出来,他是真被气著了。
不过最后的理智,还是让他熄了派兵阻拦的心思。
湖广官军杀入蜀地,此时派兵过去收拾这些叛徒,只会让敌人渔翁得利。
“王爷,那帮叛徒离开了,我们也该考虑后路问题。
偽朝实力雄厚,腾出手来的江南、闽浙等地官军,隨时都可以顺长江而上增援李原所部。
继续留在蜀地,同敌军死磕,胜算非常渺茫。
为了长远计,我们需要暂避敌军锋芒。”
见魏豪发泄完了怨气,右丞相史梓承隨即諫言道。
一方势力的底色,从建立之初,就奠定了。
在白莲教三王中,就数他们的流寇思维最浓。
按照最初的战略分工,魏豪所部的任务是北伐中原。
当年他们都打到了襄阳城下,距离中原仅一步之遥。
因为白莲圣皇之死,圣国发生了分裂,三王各自为政。
在命运抉择的关键时刻,他们选择更容易的西征伐蜀,放弃了夺取中原的机会。
突然的战略改变,让义军丧失了覆灭大虞的最佳机会,白莲教起义从此由盛转衰。
现在官军杀来,他们再一次站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首先想到的依旧是避敌锋芒,而不是背水一战。
“不妥!”
“东边和北边都有湖广官军挡路,还有险关阻隔,我们很难打出去。
南边云贵联军死守关諡不出,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打通通道。
总不能学习那帮叛逆,也往乌思藏都司那穷乡僻壤跑吧!”
左都將军邓二当即反对道。
哪怕在战场上损兵折將,义军依旧有数十万军队,加上家眷之后数量更是高达上百万。
这么多人,哪怕没有追兵,想要撤离也不容易。
进入中原富裕省份,还能够靠劫掠养活队伍。
跑去穷乡僻壤,就算把地方抢光,也养不起这么多人。
“除了乌思藏都司,还可以去朵甘都司。
跑远点儿,进入西域也未尝不可。”
许炎宇顺势接话道。
逃亡路线,在脑海中他规划了无数次。
怎奈每一条路线,都存在著难以接受的弊端,无法让他下定决心。
“左相,这两地都是鬼地方,去哪儿有区別么?”
邓二一脸怀疑的问道。
在他看来,这两都司就是绝地。
大军一旦陷进去,就別想再打出来。
“邓將军,不要著急。
两地看似都是无尽的高原,其实还是存在著区別的。
进入乌思藏都司,那么我们只能一路向西,据说在另一面存在著身毒古国。
若是能经营好茶马古道,也能赚取不菲的利润。
进取中原不现实,像那帮土司一样,割据一方还是有机会的。
朵甘都司在地理上,更靠近西域和陕西都司。
如果运气好的话,等到中原大乱时,还有机会杀入西寧卫、肃州卫等地。
一切顺利的话,有三分机会拿下陕西。
同时派遣一师重新杀回蜀地,到时候雄踞关中和蜀地,可復强秦横扫天下之势。”
许炎宇淡定的解释道。
从心里上来说,肯定想要打回中原。
遗憾的是成功概率太低了。
进入朵甘都司之后,他们可养不起这么多部队。
能够维持两三万军队,都算是经营有方。
並且这个天时,也充满了不確定性。
或许三五年之后,就会天下大乱,也有可能他们这辈子都等不到天下大乱。
“除了左相提出的两条路线外,还有就是沿著南丝绸之路往外面打。
从广西走出来的老兄弟都知道,再云南之外大虞还设立了三宣六慰。
当地的气候炎热、瘴气横行,但物產相对丰富,足以养活十几万大军。
朝廷在那边,没有驻扎军队,也是一个不错的立足地。
只不过从蜀地过去,要从云南借道,期间少不了爆发大战。
想要成功南下,除非重金贿赂李原那贼子,让他故意放慢行军速度。
最大的弊端是距离安南太近。
大虞和安南的战爭进展到那一步,暂时不得而知。
不过我觉得,安南王那鼠辈,多半不是李牧贼子的对手。
如果朝廷从安南撤军还好,倘若朝廷要经略安南,我们跑去三宣六慰就尷尬了。”
兵部尚书贾思淼的补充,让魏豪越发苦恼。
猛然间他才意识到,自己这帮大臣,全部都是跑路的好手。
为了躲过官军的追捕,各种冷门路线,都被他们找了出来。
跑肯定是可以跑的,就看最后能够跑出去多少人。
现在麾下的数十万大军,能够撤走三分之一,都算是一个奇蹟。
更大概率,连撤出去十分之一的人都难。
对官军来说,撤退途中的义军,那就是送到眼皮子底下的军功。
“南下要从云南借道,当地官员只要不傻,就会向两广求援。
如果大军没有第一时间突破敌军的防线,等待我们的就是命运就是覆灭。
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都是贫瘠之地,养不起太多兵马。
既然那帮叛逆去了乌思藏都司,那么我们就去朵甘都司。
安排人接触一下李原,告诉他我们愿意掏买命钱。
只要他放慢进军速度,每拖延一天,本王愿意出五十万两白银。
如果他死咬著不放,本王寧愿在兵败之前,把所有的財宝都沉入江中、埋入地下,也不会让他占便宜!”
魏豪狠了狠心说道。
拿自己手中的財宝威胁人,他这也算是开了歷史先河。
“王爷,英明!”
群臣齐声回应道。
只要不让大家死战,那就是好上司。
至於拋弃基业跑路,大家心里完全没有负担。
从广西到蜀地,他们不只一次换地方,无非是这次去的地方穷了点儿。
这些都是小问题,经常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人,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困境是暂时的,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死了才是真的完蛋。
……
京师。
隨著秋收的临近,关於税款的分配问题,再一次提上议程。
北方各省没什么变化,直接按惯例分配即可。
湖广和两广要支持战爭,也没有钱粮上缴中央政府。
发生爭议的主要是闽浙和江南地区,恰好这四个省,又都是財税大省。
地方上的秋税,尚未进行徵收,中央朝廷就先吵翻了天。
不过这次参战的主力,不是勛贵集团,而是文官內斗。
闽浙和江南两地出身的官员,希望能把更多的税款留在地方上,用於战后重建。
虽然他们同样不喜欢勛贵系把握地方大权,但又不得不承认勛贵系的两大总督,在地方上是真干活。
战爭刚结束,就在当地展开了生產自救,预计秋粮收成能恢復到战前的七成。
在战爭中被破坏的道路桥樑、城池、水利工程,也在有序重建。
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好处,当地士绅变成了政策拥护者,进而影响到了当地出身官员的政治立场。
每多爭取一笔经费,战后重建速度就会快上一分。
地方官是有任期的,勛贵系两大总督不可能一直留在地方上。
一旦两人任期结束,总督这个临时职位被撤销,地方政治恢復正常化,官府效率也会大幅度下降。
不是每一名封疆大吏,都能够压制住地方势力,按照自己的意志施政。
稍微软一点的官员,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协调地方关係上。
没有朝廷组织引导,全靠民间自行恢復,需要的时间明显要长的多。
这样的要求,遭到了北方各省官员的集体反对。
同歷代封建王朝进入中后期一样,大虞也出现了北方各省在財税的贡献度上升的诡异画面。
南方各省因为天高皇帝远,儘管从民间徵收了更多的税款,但上缴中央朝廷的却在持续下降。
好不容易等来了东南八省財税改革,大家都等著米下锅,岂能容忍地方衙门大幅度截留。
围绕著税款上缴数额,双方展开了唇枪舌战。
江南官员攻击北方官员不顾民生,北方官员反手指责他们不顾大局。
理由是现成的,江南地区需要战后重建,北方各省也没好多少。
距离上一次北虏入寇,不过两年时间,北直隶、山东、河南同样没有恢復过来。
陕西和山西更不用说,现在都还有叛军活动。
在白莲教肆虐时期,正是这些遭受战火的省份,承担了大虞朝主要的开销。
户部直接拉清单,把朝廷的各项开销,全部摆在了檯面上。
“首辅,你怎么看?”
见百官爭执不休,永寧帝开口询问道。
“陛下,巨额的財政赤字,必须想办法填上。
现在有能力补上窟窿的,唯有江南地区。
首先各省徵收的盐税,必须上缴中央朝廷,这是惯例。
其次,新开徵的关税,也要纳入中央財政。
其他一眾传统税收,可以按照原来的分配模式进行。
考虑到实际情况,两广和湖广的税收要协餉前线,可以暂时不上缴朝廷。
江西、南直隶、浙江三省遭遇战火,在扣除固有费用和协餉之外,允许地方衙门截留两成用於战后重建,其余部分一律上缴朝廷。
各省扩编的募兵,所需钱粮全部由中央政府统筹支付。”
万俊辉面不改色的说道。
收缴地方財政大权,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经之路。
前些年朝廷为了节省开销,扩编募兵让地方衙门协餉,那是南方各省的募兵数量少。
仅仅几千兵马,没有对抗朝廷的本钱。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战后东南八省,各自都有几万募兵。
如果不把钱粮掌控在中央政府手中,很容易被地方势力利用,成为对抗中央朝廷的本钱。
按照內阁的计划,这些部队后续还要慢慢调到北方,逐步弱化南方各省的武力。
“首辅大人,这不符合惯例!
如此的分配,对江南……”
“狗贼,你口中的財税分配不公,我们承受了无数年!”
不等赖耀华说完,北方各省的官员直接开喷。
大虞朝的疆域架构,同歷代封建王朝都一样,可以分为三部分:边疆、北方、南方。
王朝鼎盛时期,压著外族打,没有什么问题。
到了王朝中后期,就是南方各省出钱,北方各省出命,在边疆和外族开打。
战火没烧到家门口,江南士绅感受不到压力,不愿意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战爭出钱。
因为文风鼎盛的缘故,到了王朝中后期,南方各省在朝堂上的话语权逐步上升。
本该上缴朝廷的钱粮,被官员和地方士绅瓜分掉,南方减少了对中央財政的支持。
通过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把原本属於他们的义务,逐步转嫁给了北方各省。
原本说好出命的北方各省,既要出命,又要出钱。
时间长了北方百姓承受不住,倘若再遇上天灾,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王朝就会走向崩溃。
大虞算是例外,本该出不了府的白莲教起义,因为官员瀆职席捲了半壁山河。
朝廷反应过来后,很快就镇压了下去。
正是这种例外,让大虞有了喘息之机,中央朝廷再一次压制住了江南士绅。
眼前的爭吵,实际上是要恢復此前的政治版本,让南方各省再次扮演出钱的角色。
“够了!”
“这种破坏团结的话,老夫不想再听到!
国事艰难,我等当攻克难关,切不能为一己之私,挑起南北纷爭。
赖大人,我希望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万俊辉当即发飆道。
这一刻,百官感受到了首辅的魄力。
或许是震慑於首辅的警告,或许是意识到事不可为,一眾江南官员纷纷偃旗息鼓。
“下官记住了!”
赖耀华惶恐的回答道。
在大虞朝南北之爭是禁忌话题,几乎每一次开启,都要杀的人头滚滚才能收场。
作为矛盾挑起者,甭管双方谁胜谁负,都是死路一条。
皇帝不会允许这种人活著,內阁也不允许这么牛逼的人存在。
“嗯!”
“理论上来说,只要蜀地战事结束,朝廷財税就恢復了巔峰时期,可实际上钱还是不够。
除了辽东那个吞金兽外,刚收復的交趾布政司,马上又会成为新的吞金兽。
倘若想平定两地,少不了常年用兵。
长此以往下去,朝廷財政还是会被拖垮。
陛下,臣提议在安南设立都护府,代管交趾布政司、三宣六慰,以及南方的藩属事务。
可参照云南旧例,在勛贵中挑选一员大將镇守边疆,以减轻朝廷的財政支出。”
万俊辉的话音落地,永寧帝和百官一起陷入懵逼中。
前一刻还在谈財税分配,下一刻就跳到了安南事务上。
看似跳跃的厉害,但两者之间,也存在著紧密联繫。
开发新疆域,那是要钱的,恰好大虞又缺钱的厉害。
……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