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山河 - 第429章 灵光一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29章 灵光一闪
    通州大营。
    “李兄,你侄子终於捅出娄子啦!”
    景国良一边说著,一边把抄录的奏摺递给了李原。
    从嘴角的笑容可以看出来,他的心情很不错。
    正常人步入仕途,都少不了闯祸捅娄子,李牧属於例外。
    入仕以来,四平八稳,步步高升。
    这种顺利过头的表现,反而让人感到不真实。
    一般来说,这种稳健型选手,搞出事情来绝对都是大事。
    没有发生意外,李牧一出手,就捅破了天。
    有了带头大哥,接下来勛贵系的將领的奏摺,將堆满永寧的案头。
    拦是不可能拦的。
    李牧现在干的事,正是他们想干,却又没敢干的。
    別看文官死了那么多,就以为下面人的怨气消了。
    勛贵们多沾亲带故,死的可是九族亲朋。
    除了对文官集团充满仇恨,对皇帝也充满了怨气。
    老大带头给皇帝添堵,下面的人绝对会跟进。
    上摺子骂皇帝,不光是文官的专属,武將一样能干。
    高层需要顾全大局,下面的人考虑不到那么多,大家更关注自身的利益。
    如果不趁机闹上一场大的,往后这种事情,还会不断发生。
    只有闹的足够大,让皇帝和文官知道厉害,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景兄,你真会开玩笑。
    不就一份弹劾奏摺嘛,我还以为多大的事。
    安南远在数千里之外,不知京中局势变化,上这样一份奏摺情有可原。
    陛下,不也没说什么嘛,我们就当不知道。
    下面的人要闹,那就让他们闹好了。
    上几份摺子而已,又不是什么大事。”
    扫视了一眼奏摺內容后,李原淡定的回应道。
    以李牧现在的身份地位,上一份弹劾文官的摺子,不算什么大事。
    由此引发的政治后果,那属於意外事故,明面上不能算他头上。
    一句“距离远,不了解京中局势”,就能把责任推的七七八八。
    朝廷不可能因为一份弹劾奏摺,就处理一名封疆大吏。
    捅出的娄子,无非是惹皇帝不高兴。
    哪怕是开国皇帝,要杀功臣都得提前布局,找一个像样的理由。
    到了王朝中后期,擅杀功臣都是自毁长城,
    无一例外,全部引发了灾难性后果。
    李牧远在数千里之外,就算永寧帝有想法,也够不著。
    世镇安南的册封,不是隨便能够收回去的。
    十恶不赦的罪名虽然不少,但能够和李牧沾边的却不多。
    真想要动他,唯一能够发挥作用的罪名是“谋逆”。
    皇帝敢用这样的罪名,那就是逼人家造反。
    更糟糕的是逼反容易,平叛却找不到人干活。
    南方各省军中骨干全是李牧的旧部,让这些人过去平叛,皇帝也不会放心。
    辽东镇闹的那么凶,皇帝都能忍,何况一份奏摺。
    “你这是看热闹不嫌事大,陛下若是知道了,怕是会被你们叔侄气死。
    不过闹一闹也好,让大家把在心里的怨气出了,免得后面惹出大乱子来。”
    景国良一脸无所谓的说道。
    勛贵集团得罪皇帝成为了定局,既然无法扭转,索性就懒得理会。
    大虞朝最近几任皇帝都不长命,永寧帝上位之后,苍老速度肉眼可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估摸著过上十几年,大虞朝又会换皇帝。
    到时候新君上位,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倘若永寧帝死咬著勛贵系不放,提前让太子上位,也不是没法操作。
    大虞朝落水的皇帝多了,再增加一个,也不是没有可能。
    记恨永寧帝的人多得去了,无需亲自出手,只要宫中侍卫消极怠工点儿,就能达到目的。
    勤王大军的覆灭,改变了大虞的政治格局。
    永寧惨案的爆发,更是激化了各方矛盾。
    现在的爭斗,实质上是互相试探底线,比拼的是耐心。
    哪个利益集团率先做出让步,哪个利益集团就要拿出自已的蛋糕给別人分。
    自大虞建立以来,一直都是勛贵武將在退让,直到白莲教叛乱爆发才翻身。
    迫於局势需要,文官集团被迫做出让步。
    战爭结束之后,士大夫们就受不了啦,不想继续遵守之前的约定。
    偏偏此时勛贵系,把持住了东南各省的军政大权,不是一句话就能收回去的。
    长城防线崩溃是文官发起进攻的导火索,更多还是勛贵系给文官造成的压力太大。
    谁也无法想到,一群武夫主持地方政务,活儿乾的居然比他们还漂亮。
    地方局势稳定,財政收入翻倍增长。
    这么亮眼的政绩,放在文官身上,早就吹上了天。
    搁在竞爭对手身上,自然要拼命抹黑,不然他们在朝堂的立足根基就没了。
    勛贵们的反击,打了文官一个措手不及。
    在事情发生前,谁也无法想像,勛贵和外戚敢玩的那么过分。
    在预想中,顶多也就挨一顿揍。
    赖耀华出言挑畔,就是心中认定了,勛贵不敢把他怎么样。
    用一顿揍,换取入阁的资本一一值!
    可惜他们忽略了,除了利益纷爭,还掺杂著血海深仇。
    普通勛贵外戚,不敢对他下死手,但死了儿子的父亲敢。
    当第一名文官被打死,局势就彻底失控局势发展到那一步,弄死一名文官,和弄死一群文官,没有本质区別。
    无论是否自愿,勛贵外戚们都被动抱团,给他们来了一波狠的。
    京中勛贵干了一票大的,心中的怨气发泄的七七八八。
    军中的勛贵將领没有亲身参与,肚子里的火,依旧没有释放出去。
    现在到了他们表演的时候,顺带还能给文官和皇帝施加压力,在后续的谈判中爭取主动权。
    “景兄,这话可就过了。
    陛下的身体,可不是我们气坏的。
    要追究责任,那也是文官们的锅。
    细数一下,自陛下继位以来,文官发起的逼宫行动,足足有七次之多。
    平均下来一年一次,都快要成为文官的日常活动。
    相比之下,我们可就安分多了,这么多年才闹第一次。”
    李原面不改色的说道。
    勛贵集团发起的逼宫,確实只有一次。
    只不过这一次行动,前后发起了好几轮,至今都没看到结束的跡象。
    给永寧帝造成的压力,比前面歷次逼宫都大。
    “悠著点儿吧!
    万一陛下怒气上头,直接给我们摆一处鸿门宴,你我可就惨了。”
    景国良略带调侃的说道。
    皇帝给大臣摆鸿门宴,確实有可能发生,但不大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
    没有別的原因,再好的计划,都需要有人去执行。
    京中的大小武装力量,背后都有勛贵的影子。
    让侍卫缉拿他们,他们单人都能杀穿皇宫,不是他们多能打,纯粹是里面自己人太多。
    真要是翻脸,这些人听谁的指挥,还是一个未知数。
    如果提前进行部署,走漏风声几乎是必然的。
    唯一能够动用的,也就那帮太监,
    在宦官最鼎盛的时候,让他们干这么活儿才凑合,现在就不用奢望了。
    真要是干了,管后续局势如何发展,他们都要全族遭殃。
    以永寧帝的作风,扛不住压力的时候,甩锅给小弟是必然的。
    韃鞋大营。
    “大单于,该撤军了!”
    “虞朝內斗进入白热化,我们的存在,才让他们暂时保持克制。
    一旦我军撤离,虞人就会自相残杀。
    无需吹灰之力,我们就是最大的贏家!”
    萨日娜上前进言道。
    距离出兵南下,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现在都入夏了。
    该抢的,也抢的差不多了。
    军事上,同样达到了极限。
    虞朝两路勤王大军在通州完成挥师,盘踞在关外的辽东镇,此刻也出了山海关。
    一旦三路虞军联合,他们能不能平安撤回草原上,都是一个未知数。
    “你说的有道理,虞人最好內斗,我们確实该把场地让出来。
    只是敌军近在眼前,不给他们点儿教训尝尝,后续的撤离不会顺利。
    参考上一次的经验,携带大量的战利品,势必会影响行军速度。
    在无法拋弃战利品的前提下,骑兵的机动性优势,丧失了大半。
    不过我们抢够了,不等於其他人也抢够了。
    尤其是鬼方各部,这一仗他们好处没拿多少,损失却一个比一个大。”
    呼格吉勒略显为难的说道。
    战爭是要死人的。
    围歼勤王大军,除了打出草原联军的威名外,並没有值得称讚的地方。
    损失惨重的鬼方各部,此时正忙著弥补损失。
    做老大的,不能影响小弟发財。
    强行下令撤退,势必引发这些人的不满。
    短时间內,这些人做不了什么,却给未来埋下了隱患。
    “大单于,机会给了他们,没有攻下济南城,那是他们自己无能。
    军心士气散了,再让他们打上几个月,恐怕也不会有太大的收穫。
    草原上,终归要用实力说话。
    鬼方人实力不济,那就必须臣服强者。
    心中有怨气,也必须忍著。”
    额尔德跟著劝说道。
    鬼方军队收穫小,主要是畏惧勤王大军,运河沿线没敢下手。
    越过黄河,更是不可能的。
    上一次就是傻不拉几,越过黄河去劫掠四方,最后被水师断了后路。
    如果不是运气好,侥倖逃脱追捕,搞不好就团灭了。
    吸取教训之后,行动上不免畏首畏尾,一直在黄河以北晃悠,根本没去打济南。
    “嗯!”
    “既然如此,那就下令各部撤军。
    至於鬼方人那边,通知一声即可,愿不愿意后撤隨他们的便,本单于决不强求。”
    呼格吉勒果断下令道。
    给机会让鬼方恢復元气,那只是做做样子。
    鬼方人敢越过黄河,保管这次撤军和上次一样,把他们丟在最后面。
    损失惨重,关他什么事。
    鬼方人口那么多,死上几十万,他都不会心疼。
    青壮都死了,正好趁机兼併他们部落,壮大自身的实力。
    京师。
    “陛下,好消息!”
    “城外的敌军撤了,就剩下一座空营地。
    从锦衣卫搜集的情报来看,敌军这是放弃了进攻京师的计划,提前撤回草原上去了!”
    听了郑英逸的话,永寧帝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隨即脸色迅速阴沉下去。
    北虏撤军是一件好事,可激化的文武矛盾,却不好调和。
    文武都不肯让步,已经严重影响大虞朝的正常运转。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不採取措施解决,后续搞不好双方还要火拼。
    勛贵系的大军,就在通州驻扎著,京营也在人家手中。
    文官集团也爭取到了辽东镇的支持,兵力不如勛贵系多,但胜在拥有骑兵优势。
    双方都有筹码在手,让局势变得越发复杂。
    两边都不好惹,让夹在中间的永寧帝,处境很是尷尬。
    “放出消息,下一次大朝会上,朕要为国选才,补上朝中空出来的位置。”
    永寧帝神色凝重的下令道。
    这样的命令,对眼下的局势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刺激。
    原本围绕著“勤王大军团灭案”、『永寧惨案』爭斗的眾人,势必会把视线转移到权力爭斗中。
    不过一切都是暂时的,等人员班子配齐,双方还是会继续闹。
    相当於临时给文官加强了一波,免得他们缺乏领头羊,不是勛贵们的对手。
    “陛下,现在这种局面,光这些举措恐怕不够。
    文官的视线是被吸引过来,但勛贵那边,却没有多少变化。
    他们不参与的话,容易生出乱子来。”
    徐忠恩隱晦的提醒道。
    皇帝有意扶持文官可以,但拉偏架却是禁忌。
    不安抚好勛贵集团,这次的事情,结束不了。
    “嗯,你这老货说的不错,確实要把勛贵的视线一併吸引过来。
    这样好了,私底下告诉勛贵外戚,这次朝中空缺的內阁大臣、六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位,他们都可以参与竞爭。
    朕倒是想要看看,让一名武將担任左都御史,那帮言官会有什么反应!”
    永寧帝微微一笑说道。
    刚才的灵光一闪,他已经找到了破局之策。
    与其继续放任勛贵系在地方做大,不如把人收回到中央任职。
    捨不得孩子,套不到狼。
    正好现在文官势弱,让出一些核心位置,也在情理之中。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