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简史记 - 第3章 律书:古人的那些奇思妙想与硬核智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聊聊《史记》里超绝神秘的《律书》
    咱都知道《史记》那可是相当厉害,司马迁了老多心血,给咱整出了一部从上古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横跨三千多年的超长篇歷史大剧。里面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啥人物故事、啥歷史大事件,都被他安排得明明白白。不过,今天咱不聊那些打打杀杀的帝王將相,也不聊那些传奇的英雄豪杰,咱来扒一扒《史记》里一本超级神秘,还让人看不太懂的书——《律书》。
    这《律书》可有点意思,它不像別的篇章,讲个故事、记个事件,一读就懂。《律书》里说的是“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稟於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好傢伙,一上来就给你整这么高深的话,直接就把六律捧到了万事万物根本的位置上,这六律到底是啥东西,能有这么牛?估计好多人看到这儿,脑袋里都得冒出好多个问號。別急,咱慢慢往下嘮。
    二、啥是《史记?律书》,能吃吗?
    要说这《律书》,它可是《史记》八书里的第三篇,讲的主要是五音六律这些东西。啥是五音呢?就是宫、商、角、徵、羽,相当於现在音乐里的哆、唻、咪、嗦、啦,这五个音可是古代音乐的基本调调。那六律又是啥?其实六律是十二律的一部分,十二律是用十二根不同长度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高低不同的標准音,来定音调的。这十二律又分成阴阳两类,奇数的六个叫阳律,就叫“六律”,偶数的六个叫阴律,也叫“六吕”,合起来就是“律吕”,有时候也简称“六律”。在《律书》里,这“律”的概念可就大了去了,既包含音乐上的音律,还包含更广义的律度、规律这些东西,这规律虽然看不见摸不著,可它实实在在地存在於天地万物当中,还支配著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老厉害了。
    那司马迁为啥要写《律书》呢?这就得说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了。汉武帝那时候,汉朝都承袭秦制近百年了,可一直没一套属於自己的政治理论体系。这时候,董仲舒站出来了,他把历法、声律、阴阳五行啥的,都揉进了“天人合一”的大系统里。他觉得,皇帝作为天子,得把尊天放第一位,用历法代表天道,声律代表人道。你看,这一下就把声律的地位提得老高了。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弟子,继承了老师的这套天人之学,还在《史记》里首次把“律歷”合称,说“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熟万物也”,在他心里,律歷那可是能沟通天地之气,让万物生长成熟的关键玩意儿,所以专门写了《律书》,想把这里面的门道给大家讲清楚。
    三、律,不只是音乐那么简单
    要弄明白《律书》,咱得先搞清楚啥是“律”。这“律”啊,最开始和音乐关係可大了。古代的音乐,那可不像咱们现在听的流行歌曲,隨隨便便就能哼几句。古人对音乐可讲究了,特別是对音律的要求,那叫一个严格。他们觉得,音乐可不只是让人听著开心的玩意儿,还和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繫。
    古代有十二律,分別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十二律,就像是音乐世界里的十二根支柱,撑起了整个古代音乐的大厦。它们又分成阴阳两类,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这六个奇数的是阳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这六个偶数的是阴律。这十二律是怎么来的呢?是古人通过“三分损益法”定出来的。
    这“三分损益法”听起来挺复杂,其实原理也不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以一根確定长度的琴弦或者竹管为基准,先把它平均分成三份,去掉一份,这就是“三分损一”,得到的长度对应的音,就是原来音的纯五度高音;然后再把这个新长度平均分成三份,加上一份,这就是“三分益一”,得到的长度对应的音,就是刚才那个音的纯四度低音。就这么一来一回,不断地“损”和“益”,就像变魔术一样,把十二律都给变出来了。比如说,先有个基准音黄钟,假设黄钟对应的竹管长度是 9寸,“三分损一”,9寸的三分之二就是 6寸,这 6寸长的竹管发出来的音就是林钟;再从林钟“三分益一”,6寸的三分之四就是 8寸,这 8寸长的竹管发出来的音就是太簇。你看,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
    古人可不仅仅把音律当成音乐的事儿,他们还把音律和季节、节气对应起来,觉得这其中有著神秘的联繫。比如说,黄钟对应子月,也就是农历十一月,这个时候是冬至,阳气开始慢慢回升,就像黄钟是十二律的起始,代表著新的开始;大吕对应丑月,农历十二月,大寒节气,这个时候天气还是很冷,但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每个月都有对应的律,就像每个月都有自己独特的旋律一样,它们和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季节交替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种把音律和自然现象联繫起来的想法,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古代,这可是被大家广泛接受的观念,而且还影响了很多领域,像历法、天文、医学啥的。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四、律与兵,奇妙的组合
    你可能想不到,这看起来和音乐紧密相关的“律”,在古代竟然和军事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繫。在古人眼里,战爭可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那也是有规律、有节奏的,而这规律和节奏,就和音律有关。
    就说周武王伐紂的时候,就有“吹律听声”这么个神奇的操作。当时,周武王的军队出征前,有人通过吹律管听声音,从孟春一直推算到季冬,看看哪个月出兵最合適。结果发现,肃杀之气和宫音相合,於是就选择了这个时候出兵,最后还真就取得了胜利。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可不是我瞎编的,《史记?律书》里就明明白白地写著呢:“武王伐紂,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於季冬,杀气相併,而音尚宫。”在古人看来,这可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对天地规律的尊崇和运用。他们觉得,战爭和自然万物一样,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音律就是这种规律的一种体现。
    除了出兵时间和音律有关,古代打仗的时候,战场上的各种號令、鼓点啥的,也和音律有著密切的关係。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这可不是隨便定的。鼓的声音激昂,能振奋士气,就像音乐里的高音,能让人热血沸腾;而金的声音清脆,有警示作用,就像音乐里的休止符,能让人冷静下来。这些声音的节奏和韵律,能让士兵们在战场上保持一致的行动,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就好比一场交响乐,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旋律,但它们又相互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战爭也是如此,每个士兵都要听从指挥,按照战场上的“音律”行动,才能取得胜利。
    《律书》里还记载了很多古代的战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司马迁想告诉我们,战爭虽然是残酷的,但也有它自己的规律和法则。懂得运用这些规律的人,就能在战爭中取得胜利;而违背这些规律的人,就会遭到失败。比如说,秦朝末年,秦二世滥用武力,不停地对外征战,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最后秦朝也走向了灭亡。这就是因为他没有遵循战爭的规律,过度使用暴力,失去了民心。相反,汉朝建立初期,刘邦、汉文帝等人懂得休养生息,不轻易发动战爭,让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汉朝也因此逐渐强大起来。
    五、从《律书》看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儿
    在漫长的歷史长河中,“律”的身影无处不在,好多歷史大事件和厉害的人物,都和这神秘的“律”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繫。
    就说黄帝吧,那可是咱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他当年在涿鹿之战中,和蚩尤打得那叫一个天昏地暗。这场战爭可不简单,它决定了华夏民族未来的走向。《史记》里记载,黄帝在这场战爭里,那可是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而这背后,说不定就有著“律”的影子。虽然没有明確说黄帝是怎么运用“律”的,但从战爭的结果来看,黄帝能以弱胜强,打败装备精良的蚩尤,肯定是掌握了某种规律。这规律,说不定就是《律书》里讲的“律”。也许黄帝通过观察天象、推算节气,找到了最適合出兵的时机,利用自然的力量,为自己的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说说顓頊,他是黄帝的孙子,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顓頊在位的时候,天下洪水泛滥,百姓们苦不堪言。顓頊为了治理水患,派鯀去治水。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治水九年都没成功,最后还被舜给杀了。后来,鯀的儿子禹接过了治水的重任。禹可聪明了,他改变了父亲的方法,採用疏导的策略,顺著水流的规律,把洪水引入大海,终於成功地治理了水患。这里面,禹对水流规律的把握,就和“律”的概念不谋而合。在《律书》里,“律”代表著万事万物的规律,禹治水的成功,正是他顺应了水的规律,就像遵循了“律”一样。
    成汤伐夏的故事,大家应该也不陌生。夏朝末年,夏桀荒淫无道,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成汤看到这种情况,觉得自己有责任拯救百姓,於是就起兵討伐夏桀。在这场战爭中,成汤不仅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还得到了伊尹等贤能之士的辅佐。伊尹足智多谋,他帮助成汤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战术,让成汤的军队势如破竹,最终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也能看到“律”的作用。成汤顺应了民心,这是一种“律”;他运用了正確的战略战术,这也是一种“律”。正是因为成汤遵循了这些规律,他才能在战爭中取得胜利。
    到了春秋时期,战爭变得更加频繁,“律”在战爭中的运用也更加广泛。那时候,晋国的咎犯、齐国的王子、吴国的孙武等名將辈出,他们都善於运用“律”来治军。孙武就不用说了,他写的《孙子兵法》,那可是军事学的经典之作。在《孙子兵法》里,孙武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其实就是对战爭规律的一种把握。他还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观点,主张在战爭中运用各种谋略,迷惑敌人,出奇制胜。这些思想,都和《律书》里的“律”有著相通之处。孙武通过对战爭规律的研究和运用,帮助吴国在战场上屡战屡胜,让吴国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
    还有吴起,他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將。吴起治军非常严格,他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深受士兵们的爱戴。他认为,军队要想打胜仗,必须做到“四和”,即“不和於国,不可以出军;不和於军,不可以出陈(通“阵”);不和於陈,不可以讲战,不和於战,不可以决胜。”只有国家意志统一,军队內部团结,临阵指挥一致,作战行动协调,才能有利於战爭。这“四和”,其实就是一种规律,一种治军的“律”。吴起通过遵循这种“律”,打造出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为魏国和楚国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六、律与生活,无处不在的规则
    在古代,“律”可不仅仅在战爭和音乐这些大场面里发挥作用,它还渗透到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整个社会都给网了起来。
    先说祭祀这事儿,在古代那可是头等大事。祭祀的时候,从祭品的准备、祭祀的流程,到参与祭祀的人员排序,那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就是“律”的一种体现。古人觉得,祭祀是和祖先、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必须得严肃认真,按照规矩来,不然就会触怒神灵,招来灾祸。比如说,祭祀用的牺牲,也就是牛羊猪这些牲畜,必须得是纯色的,而且还得膘肥体壮,不能有一点瑕疵。祭祀的时间也有讲究,一般都选在特定的日子,像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还有祖先的忌日等等。在祭祀的过程中,主祭的人要穿著特定的礼服,按照特定的步骤进行祭祀,其他人也都要站在自己该站的位置,不能乱了秩序。这种对祭祀仪式的严格规定,其实就是为了维护一种秩序,一种人与神灵、人与祖先之间的和谐秩序。
    礼仪方面也是一样,古代的礼仪可多了去了,什么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妻之礼、兄弟之礼、朋友之礼,每一种礼仪都有详细的规范,这些规范也都和“律”有关。就说君臣之礼吧,臣子见到君主,要行跪拜之礼,这可不是简单的弯下身子磕个头就行,这里面讲究可大了。什么时候跪、什么时候拜、拜几下,都有明確的规定。在朝堂上,臣子说话的语气、用词也都得注意,不能隨便乱说,不然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这种君臣之礼的规定,就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威,保证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再比如父子之礼,子女要孝顺父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要对父母恭敬有加,说话要轻声细语,不能顶嘴。父母生病的时候,要悉心照顾,端茶送水。父母去世后,还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里,不能参加娱乐活动,不能结婚生子,要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和敬意。这些礼仪规范,虽然看起来繁琐,但它们却是古代社会道德和伦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农业生產就更离不开“律”了。古代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產是国家的根本。为了保证农业生產的顺利进行,古人总结出了一套与农业相关的“律”。比如说,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这都要根据节气来定。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根据天文、气象和物候的变化总结出来的,它指导著农民们的生產活动。在春天,阳气上升,大地回暖,这个时候就適合播种;到了秋天,庄稼成熟,就该收割了。如果不按照节气来,提前或者推迟播种、收割,那庄稼的收成可就会受到影响。除了节气,土地的分配、灌溉、施肥等方面也都有相应的规定。在一些朝代,政府会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让他们耕种,同时还会规定农民要缴纳一定的赋税。为了保证农田的灌溉,政府还会修建水利设施,制定用水的规则,防止人们因为爭水而发生衝突。这些与农业生產相关的规定,都是“律”在农业领域的体现,它们保证了农业生產的有序进行,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律”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还传承了文化和价值观。通过祭祀、礼仪等活动,人们把对祖先、神灵的敬畏,对道德、伦理的追求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同时,“律”也適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隨著时代的变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虽然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已经大不相同了,但“律”的精神,也就是对秩序、规范和道德的追求,依然深深地影响著我们,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七、司马迁:我写《律书》的那些事儿
    司马迁,这位歷史上超牛的史官,他写《史记》那可是下了大功夫。《史记》能成为二十四史之首,靠的可不只是他的才华,还有他对歷史的那份执著和敬畏。司马迁为啥要写《律书》呢?这和他的经歷、他的思想可脱不了干係。
    司马迁出生在史官世家,他爹司马谈也是个厉害的史官,对他寄予厚望,从小就培养他。司马迁小时候就开始读各种经典,什么《左传》《国语》《世本》这些,那都不在话下。后来他还跟著董仲舒学《公羊春秋》,跟孔安国学《古文尚书》,这两位可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司马迁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长大以后,司马迁开始了他的游歷生涯。他沿著大禹治水的路线,去探寻歷史的遗蹟;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感受儒家文化的薰陶;还去了屈原投江的汨罗江,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这些游歷让他大开眼界,也让他对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看到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了解了民间百姓的生活,这些都为他后来写《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汉武帝元封三年,司马迁继承了他爹的职位,做了太史令。这可是个和歷史紧密相关的工作,司马迁终於有机会接触到国家的藏书,那些珍贵的歷史资料让他如获至宝。他一头扎进这些资料里,开始为写《史记》做准备。
    可是,命运却和司马迁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李陵事件爆发,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这对司马迁来说,简直是天大的耻辱,他一度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史记》还没有完成,於是他忍辱负重,坚强地活了下来。他在给朋友任安的信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觉得自己不能就这么轻易地死去,他要完成《史记》,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史记》的创作中。《律书》就是他在这个过程中精心撰写的一篇。在《律书》里,我们能看到司马迁对歷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他把“律”看作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这可不是隨便说说的。在他心里,“律”代表著一种秩序,一种规律,这种规律贯穿於歷史的发展过程中,影响著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司马迁的经歷和思想来看,他写《律书》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对歷史和现实的思考。他看到了汉武帝时期的种种问题,战爭频繁,百姓生活困苦。他希望通过对“律”的阐述,让人们明白,无论是战爭还是治国,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能隨心所欲。比如说,他在《律书》里提到,战爭虽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能过度使用,不然就会像秦二世那样,导致国家的灭亡。他主张“非兵不强,非德不昌”,只有把军事力量和道德仁义结合起来,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司马迁还通过《律书》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他自己经歷了那么多的磨难,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就像“律”一样,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他在《律书》中讲述了很多歷史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他们的经歷都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战爭,我们要遵循规律,坚守自己的信念,才能取得胜利。
    可以说,《律书》是司马迁思想的结晶,是他对歷史、文化、人生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是一篇关於音律和战爭的文章,更是一部蕴含著深刻哲理的著作。通过《律书》,我们能看到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他用自己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歷史画卷,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思想光芒。
    八、《律书》,古人智慧的结晶
    聊了这么多,咱也该好好琢磨琢磨《史记?律书》的价值和意义了。这《律书》可不简单,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古代歷史和文化的大门,让我们看到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深刻的智慧。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律书》是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它把音乐、军事、天文、历法、社会生活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通过“律”这个概念巧妙地联繫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和谐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他们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而“律”就是这种关联的体现。通过研究《律书》,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比如说,古代的祭祀、礼仪活动,都和“律”有著密切的关係,这些活动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们承载著古人对祖先、神灵的敬畏,对道德、伦理的追求,而《律书》就是这些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学术研究方面,《律书》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历法、军事等领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通过对《律书》中关於音律的记载,我们能了解到古代音乐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脉络,知道古人是如何通过“三分损益法”来確定音律的,这对於研究中国音乐史有著重要的意义。在历法研究上,《律书》中提到的律歷关係,为我们探討古代历法的制定和演变提供了线索,让我们明白古代历法不仅仅是对时间的记录,还和天文、气象、物候等自然现象有著紧密的联繫。对於军事研究来说,《律书》中关於战爭与音律关係的论述,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战爭的另一个侧面,了解到古人是如何运用音律来指导战爭的,这为我们研究古代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提供了新的视角。
    《律书》里还蕴含著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著重要的启示。它强调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规律、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行事。就像战爭不能盲目发动,要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要遵循战爭的规律;农业生產也不能违背节气,要按照自然规律来安排农事。这种尊重规律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著现实意义。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但依然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自然环境,不能为了个人私慾而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只有遵循规律,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我们的生活才能幸福美满。
    《史记?律书》是一部充满魅力和智慧的著作。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化的辉煌,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虽然它的內容有些深奥,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困难,但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去探索,就一定能从中收穫很多。希望大家都能对《史记?律书》感兴趣,去读一读这本神奇的书,一起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汲取古人的智慧,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產在我们手中传承下去。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