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双透视神瞳 - 第380章 求证的思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0章 求证的思路
    “根据文献,在魏晋时期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提到『若使游步中华”,这里的中华是指中院地区,是汉文化的核心,也是最早出现“中华”二字的典籍。”
    “在后来的《普书》中也多次使用“中华”一词,如“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到了这个时候,『中华”不仅指地理上的中原,还带有文化和民族的含义。”
    许墨的歷史知识功底很深厚,很多典籍信手摘来,几位老教授不由微微点头。
    “到了如今,『中华”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代表了我们国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族认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许墨说到这里,话头一转,“我们现在习惯把国家称之为华夏,这里的华取之『中华”,而夏则代表著一个文明国度的开始。所以大家看到这个『夏”字,更多人脑海中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华夏,夏朝等。”
    许墨在前面铺垫了很多,他说到这里,回身指指黑板上的那个大大的『夏”字:“今天我和大家討论的就是这个『夏”,夏朝到底存不存在?如果是其他人在旁听,我可能要费很多口舌来解释为什么要论夏,但在座的要么是歷史学术专家,要么是考古专家,要么就是歷史研究考古的后学者,那你们心里更加明白,夏朝的存在与否其实是存在很大爭议的。”
    在座的好几个考古专家神色微变,但他们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静静的听许墨如何讲这个话题。许墨这个人出现的很突然,他的水平也高的嚇死人,而且刚开始他就明说了,这场公开课主要目的就是討论,听听大家的想法,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有用的线索。
    这时一个听得入神的同学举起手。
    许墨停顿下,示意他说道:“这位同学请提问。”
    “许老师,关於夏朝的存在,歷史书上不是早就写的清清楚楚吗?而且早在四十多年前,考古专家就发现並且发掘出了二里头遗址,並且对出土的青铜,玉器等进行研究,证实了二里头遗址存在时间和夏朝存在时间基本一致,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
    好多同学都点点头,连周维明教授都点点头,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
    许墨没有立刻回答那个同学的问题,而是转脸看向在座的教授笑著问道:“诸位老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经过专家对出土的青铜玉器的研究,证实了二里头遗址存在时间和夏朝存在时间基本一致,以此来推断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存在的铁证,你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黄望舒这时开口说道:“许老师,对於二里头遗址的归属问题,我认为分成两条线去看,第一,二里头遗址的存在时间和歷史古籍中记载的夏朝存在时间很大部分是重合的,二里头遗址文化有很大概率是夏朝文化的一部分,继而证明夏朝是存在的。”
    “第二,我们经过大量的考古研究是能够確认商朝是肯定存在的,那二里头遗址存在时间早於商朝,可能是商朝的早期文化雏形,也就是和夏朝没有任何关係,这也是我们考古学中存在的两种认知和分歧。”
    许墨看看其他人,都没有要发表观点的打算,於是笑笑说道:“刚才黄老师已经替我给出了答案,想必这位同学对二里头遗址和夏朝之间的关係已经有了新的认知。”
    “对於夏朝的存在与否,我们和湾岛那边完全是两种认知,我们是从古籍出发,经过数千年的各种文化知识的沉淀,非考古工作者从心底里认同夏朝的存在。我们的教科书,歷史书也是这么传播的。但是湾岛那边他们是完全不认同夏朝存在的,而是从商朝开始,因为他们是从考古学角度去看待歷史起源问题。”
    “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中明確记载了商朝的存在,文字是一个国家文明存在的最重要的標誌,甲骨文也是目前导致我们发现的最早的文字。那么从考古学出发,大家都说夏朝是存在的,请拿出证据来。有谁能够拿出铁证来证明夏朝的存在,而不是说『用一条时间轴线”对比古籍中记载的信息进行考量来证明夏朝的存在,有吗?”
    这就是內地和湾岛考古界之间最大的爭论分歧,內地是从文化源头出发认同夏朝存在,湾岛是从考古学出发否定夏朝存在,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的最古老的文字证明夏朝是存在的。时间轴线只是一个参考数据,而不能成为铁证。
    教室里安静的可怕,祝云成和周维明相互看看,前者就问道:“许老师,那你认为夏朝是不存在的?”
    毫无疑问,在座的人心里都很清楚,不久的將来,许墨必定会成为华夏考古界的泰山北斗,一言九鼎的大人物。对於一些学术上的观点,他的看法非常的重要,甚至会影响到將来的歷史学走向。
    许墨只是笑笑:“祝院长,您这个问题我想留到课堂最后再回答您。我没有参加过之前关於夏朝是否存在的两岸学术交流会,但我想现在我们在做的事情也是一场关於存不存在的交流会,大家各抒己见,没有对错。”
    周维明醒了下问道:“许老师,其实到了现在这个关节点,大家的观点都已经很明確了,我们从意识形態上认同华夏的存在,但是也拿不出证据来证明他的存在,这非常矛盾,也让研究夏文化的学者十分的痛苦,你有什么新颖的观点吗?”
    那些有手机的学生已经不断的在发简讯,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嚇一跳,一场简单的公开课居然让文博考古学院的教授都参与进来听讲,这本身就很劲爆人眼球了。
    更何况现在双方在爭论夏朝存在与否的问题,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听得入迷,心里痒痒的,很想立刻知道答案。
    阶梯教室的后门被轻轻推开,有同学溜了进来,在他身后还相继走进六七人。这动静引起祝云成等人的注意,他们回头看了眼,没有生气,只是脸色不是太好看。
    “看来还是有不少同学对“论夏”这场公开课还是很感兴趣的嘛。”许墨走回讲台前,喝了两口水,这光景文陆续从后面走进八九人。
    “祝院长,反正我是公开课,要不我们再等十分钟,也等等那些正在路上的同学?”
    祝云成再次回头看一眼,不高兴的脸色又变了,反而微微有点惊讶,这帮同学肯定是接到了消息才纷纷赶过来的,几分钟时间都从后门进来二三十人了。
    “那就再等等,我们几个也小范围再聊聊。”
    从后门进来的同学越来越多,还没到十分钟人数已经过半,让那些老教授们频频侧目,他们之前上公开课最多也就百十来號人罢了,没想到许墨才上第一堂公开课就引来这么多同学听课。
    等待的十分钟时间到,许墨拿起话筒说道:“看到这么多同学赶过来参与我的公开课,我还是非常高兴的。之前讲的我不再重复,后来的学生如果想要了解,等下课后再问问其他同学。”
    许墨走向讲台,继续说道:“关於夏朝到底存不存在,我们既然有爭议,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跳出这个绕不出来的怪圈。”
    换个思路?
    在座的教授相互看看,难道换个思路就能有定论。
    “许老师,我们洗耳恭听。”
    黄望舒表情郑重的说道。
    “许老师,你说换个思路,或许你即將说的新思路还真能给我们启发。”周维明教授也认真严肃的说道,“学术只有观点不同,没有对错之別,我们也想听听你的新思路。”
    “那我就说说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许墨脑海中早就有了腹稿,所以思路清晰,“我们先跳出夏朝这个圈子,从其他几个维度来说说歷史,我先说说第一个维度。”
    “开课最开始我就讲到了华夏文明歷史的发展时间线早期是三皇五帝,夏商周。我们既然对夏朝有爭论,那我们就先不谈夏朝,而商周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就重点说说三皇五帝。”
    许墨说到这里拋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说,三皇五帝是真实的歷史还是神话传说?”
    这个问题似乎问了等於没问题。
    “黄老师,你觉得呢?”
    黄望舒还在思考他的问题,很突兀的提问,她脑海一片空白。听到许墨直接点名问她,眉头皱了皱说道:“三皇五帝在夏之前,我们连夏朝都没有確定,又怎么知道三皇五帝是否是真实的?如果非要我给出一个侧重点的答案,我因为没有考古证据,所以认为还是偏重神话传说。”
    没有证据是事实,所以三皇五帝是否存在根本就只有一个答案。
    可如果三皇五帝不存在,那大禹建立夏朝就没有理论上的根基,连大禹这个人都不存在,何来的夏朝,何来的传承470多年的王朝一说。
    答案大家心里都清楚,从这点出发,许墨的意思还是侧重於夏朝不存在。不过他既然讲了这么多,给出的肯定不是这个结果。
    “许老师,你继续说。”
    周维明在笔记本上圈圈画画,他依旧没能想明白许墨的意图。
    “因为三皇五帝是神话传说,不存在,那就没有所谓的大禹建夏。”许墨话头突转,“可如果我们找了证据证明大禹这个人是存在的呢?”
    此话一出,整个教室里都嘈杂起来,交头接耳,小声议论,
    许墨没有打断他们,而是走回讲台前继续喝水,给他们吸收消化的时间。
    大概过了三四分钟的样子,外面的下课铃声响起。公开课是两节课连上,不知不觉第一节课已经结束。
    “大家休息下,十分钟后我们继续。”
    许墨放下茶杯,走出阶梯教室朝洗手间走去。
    他长得太年轻,走在路上和学生没什么区別,但还是能够从学生堆里一眼就能发现他的存在,
    他身上有一种很特殊的气质,和四周环境格格不入。
    等他再次走进教室,本来只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座位,现在已经超过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他去洗手间的空档又进来一百人左右。
    上课铃声响起,教室里很快安静下来。
    许墨掌起话筒,神色淡定的继续说道:”上节课我提了个问题,那就是三皇五帝是否是真实存在?大禹建立夏,才有后来的商周。如果大禹不存在,那夏朝自然也不会存在,而且根据现有的考古证据来看,也没有证据证实三皇五帝和夏朝是存在。”
    “不过我最后又说了一句,如果我们有证据来证明歷史上大禹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呢?那夏朝的建立就有了事实根基,有关夏朝的一切证据不是没有,而是我们还没发现找到而已。”
    黄望舒举手。
    “黄老师请说。”
    黄望舒在老师中资歷最浅,所以她代表提问可以避免很多事情。
    “许老师,听你的意思是,你已经找到证据了?”
    所有人都眼神炙热的看向他,难怪他提出要先跳出『夏朝”这个圈,从其他维度来说一说。
    “黄老师,令你失望了,我目前还没有找到证据证明大禹存在。”
    许墨耸耸肩头,无可奈何的说道,“今天我们是討论,提供的是求证的思路,如果我有证据,
    哪里还需要待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討这事。”
    祝云成点点头:“许老师,你继续往下说。”
    “討论三皇五帝是否存在,是我要讲的第一个维度,下面我再讲讲第二个维度,那就是青铜器。青铜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古代,青铜器常见的是兵器和礼器,尤其是青铜鼎的出现,象徵著王权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接下来我要重点讲的是礼器,根据对已经出土的青铜器深入研究,很多重要的青铜器身上都有纹饰和铭文,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宗教信仰,祭祀活动和文化艺术。我第二个问题是,那些青铜器身上的铭文所记录的某个歷史事件是真实的吗?”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