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开局请我当皇帝 - 第9章 孝陵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暗了,乾清宫中燃起灯光。
    朱慈烺靠在榻上,闭目养神。
    上午又是劝进,又是议事。中午召见高杰,紧跟著赐宴。下午还见了路振飞。
    这一天,朱慈烺过的很是充实。
    太子伴读太监孙有德脚步很轻,缓缓走到太子身旁。
    见太子一副疲態,虽不忍心打扰,可深知自家小爷脾气的他,又不能不上前打扰。
    “可是梅指挥使来了?”
    朱慈烺感受到有熟悉的身影靠近,便出声发问,眼睛依旧闭著。
    “回稟小爷,梅指挥使正在殿外等候。”
    “传。”
    “是。”孙有德向殿门走去。
    朱慈烺晃了晃脖子,鬆了松肩膀,散去了几分疲惫。
    很快,有一中年男子走进,朝著朱慈烺行礼。
    “孝陵卫掌印指挥使臣梅春,参见殿下。”
    “谢殿下。”
    “梅指挥使,孝陵卫还有多少旗军?”
    “回稟殿下,经多次抽调剿贼,外加部分年老伤残无法从军者,孝陵卫目前在操官旗,不足三百人。”
    梅春回答时,低著头。
    不足三百人,这五个字对於世受国恩的梅春来讲,实在是难以启齿,何况他还是护卫太祖陵寢的孝陵卫。
    朱慈烺听到这个数字,並未有太多惊讶。
    隨著时间的推移,卫所制必然是愈发崩溃,哪怕是孝陵卫也难以避免。
    这不是某个军官將领的问题,而是大环境如此。
    孝陵卫专职护卫太祖陵寢,战斗力还是有所保障的。
    但在明末大战乱的时代背景下,越是具有战斗力的军队,越是会被频繁抽调作战。
    勇卫营本是禁军,都被崇禎皇帝外派作战了,更遑论孝陵卫。
    折损兵马,又得不到及时补充,慢慢的,孝陵卫成了如今这副可怜模样。
    朱慈烺问道:“按照现有的军籍名册勾军,你能挑出多少精壮?”
    梅春默了一下,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在心里大致计算了人数,
    朱慈烺没有催,就这么静静的等著。
    “回稟殿下,如果是挑选能上阵的精壮,据臣所了解的军户情况,可以挑出八百人。”
    “更详细的情况,还需臣回去之后按军籍名册仔细比对,方能回稟。”
    孝陵卫有那么多军户,梅春很难全部掌握。他说的,也只是一个推算的大概数字。
    八百人,也不算少。
    张辽,八百就八百,逍遥津之战。
    李世民,八百就八百,玄武门之变。
    朱棣,八百就八百,靖难之役。
    “梅指挥使,你回去之后,擬一份奏疏,凡孝陵卫旗军中该抚恤而未抚恤者,查实无误后,本宫一体抚恤。”
    “抚恤的同时,儘快补充人手。所需粮餉,本宫会派人与你接洽。”
    “另外,先调一百孝陵卫旗军编入禁军。”
    梅春这才明白,为什么太子会召见自己这么一个小小的指挥使,原来如此。
    “臣遵旨。”
    他没有任何迟疑,在梅春看来,自己祖祖辈辈都吃大明朝的俸禄,理应听从朝廷詔令。
    “退下吧。”
    “臣告退。”
    望著梅春远去的身影,直至消失不见,朱慈烺这才对著孙有德说道:
    “告诉新乐侯,按照之前商议好的,將这一百孝陵卫旗军打散编入那两千运军中。以从北京跟隨南下的护卫为军官,彻底整训这支军队。”
    手里没兵,这让朱慈烺很难受。
    从路振飞手里要来两千运军,在掺进去一百孝陵卫后,再以一路跟隨自己从北京到南京忠心耿耿的护卫为各级军官。
    第一桶金,这就有了。
    等各地督抚派遣入卫的军队到了南京,对南京本地的地头蛇勛贵们、刘泽清等四镇总兵形成一定的制衡,再做其他打算。
    虽然各地督抚派遣入卫的军队是南兵,战斗力可能不及刘泽清四人率领的军队。但最起码占一个数量优势。
    退一万步来说,有,就比没有要强。
    作为太子的绝对心腹,孙有德当然清楚太子这么做的意图,“奴婢明白。”
    “史阁老他们都到了吗?”
    “梅指挥使来的时候,史阁老就已经到了文华殿。这会,人应该齐了。”
    “走。”朱慈烺起身,“去文华殿。”
    文华殿內,史可法、马士英、高宏图、王鐸、刘孔炤,几位大学士早已来到。
    史可法、高宏图,都是標准的传统儒家士大夫形象,儘管太子未至,他们二人仍规规矩矩的站著。
    王鐸心思活泛,身体板正的站著,眼神却四下扫量。
    见无人注意,便悄摸摸小幅度的动动胳膊、伸伸腿,用以活动久站不適的身体。
    马士英与那三位东林党人不对付,站的离他们很远。
    距离產生美,从那三位东林党人的角度来看,马士英站的倍精神。
    可若是稍微向前走几步,就会发现,马士英不过是强打起精神。
    马士英也是愁的不行。
    在拥福还是拥潞的问题上,先是答应了史可法,拥立桂王。
    当看到四镇总兵拥立福王后,又被刺史可法,拥立福王。
    东林党,已经被得罪完了。
    四镇总兵背著自己拥立福王时,马士英就明白,自己已经控制不住麾下的军队了。
    选择联交勛贵后,勛贵的表现,又实在是令马士英不敢恭维。
    太子本就是储君,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不需要什么定策之功。
    抬腿迈步,马士英已经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是向左,还是向右。
    与其他四人的满脸心思不同,诚意伯刘孔炤,神采奕奕。
    他的祖先刘伯温,终其一生不过御史中丞。
    传承到他这,以武勛入阁,相当於是开国之初的丞相,更是有明以来,第一位入阁的勛贵。
    有这么个“第一”在,后世的史书上,必然有他刘孔炤一笔。
    “哎呀。”刘孔炤压不住嘴角的喜悦,只得来回踱步。
    时值五月,天气烦热,文华殿的殿门並未关闭。
    透门而望,夜色如水,皎洁的月光倾洒而下,於地板上衬出一流汪洋。
    天上月,水中天,夜夜烟波得以眠。以乐景写乐情,刘孔炤心里这个痛快劲就甭提了。
    “太子殿下到!”
    一道尖锐的声音传来,刘孔炤赶忙撤步回身,规矩站好。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