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开局请我当皇帝 - 第63章 军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武英殿,內阁、各部堂官、科道俱在。
    户部尚书钱谦益垂丧著脸,一个劲的诉苦。
    “皇上,根据朝廷定下的兵额,京营六万,勇卫营一万,长江水师一万。以上,共计八万。”
    “南兵,多著轻甲或是无甲,因此,南京兵部、工部,並无铁甲储存。”
    “根据京营迁安伯所述,三万野战兵每人铁甲一副。根据勇卫营新乐侯所述,需要铁甲一万副。”
    “仅仅是京营和勇卫营,今年的军餉、军需、军械等各项开支,是一百万两都止不住。”
    “余者,还有凤阳兴济伯高杰部、安庐靖南侯黄得功部、徐州金声桓部、九江杜弘域部、太平黄蜚部、镇江郑鸿奎部、狼山王佐才部、江南刘肇基部。”
    “此外,还有各地的督標、抚標。”
    “供应庞大的军费开支,户部已经是左支右絀,有心而无力。”
    “如今,寧南侯左良玉部,竟索要军餉八十万两。户部,实在拿不出。”
    八十万两军餉,朝廷肯定不会给。
    钱谦益也知道朝廷不会给,但是,这个苦,他必须要诉。
    隨著钱谦益的声音落下,殿內一片寂静,无人应答。
    还是首辅史可法怕气氛尷尬,出声应和。
    “八十万两军餉,確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朝廷因为有朝廷的难处,是否可以先行调拨一部分,余下的慢慢筹措。”
    “相信寧南侯,也会理解朝廷的难处。”
    左良玉会理解朝廷的难处?
    除非母猪能上树。
    要是左良玉真的是那么通情达理的人,他就不会狮子大开口。
    司礼监掌印太监韩赞周看了皇帝一眼,而后问道:
    “寧南侯索要八十万两军餉,户部,能拿出多少?”
    钱谦益顿了一下,像是在计算,“很少。”
    “很少?”韩赞周很不满这个笼统的说法。
    “钱尚书,就算是再少,也总该有一个数字吧?”
    “主要是各笔款项都有用途,不好挪用。就算是从其他地方筹措,也不会很多,最多不过有个五六万两。”
    “相去甚远也。”龙椅上有声音响起。
    “朝廷的田地就这么多,收上来的田赋是有数的。唯一没有定数的,就是盐了。”
    “盐是人工製成,每年的產量可增可减。看看能不能让各地运司督促盐户,增加盐產,多征一点盐税,也好解朝廷之匱。”
    钱谦益已经猜到了皇帝想要什么了,“臣稍后就向各地运司、盐课提举司行文。”
    “对了,盐两淮盐税能收多少?”
    钱谦益这个户部尚书也是做了功课的,当即就回答出来。
    “回稟皇上,崇禎六年以前,两淮之盐亏损达二百余万两。”
    “先帝在位时,曾大力整顿淮盐,於崇禎六年时盐税最高,达一百五十万两。”
    “但是,由於各地战乱,两淮食盐运送不畅,严重滯销。盐税,恐怕只能收得半数,七十五万两。”
    两淮盐税只有七十五万两,搁这糊弄谁呢。
    朱慈烺不动声色,“加上浙江等地的盐税呢?”
    钱谦益:“大概在一百万两左右。”
    “钞关所收的商税呢?”朱慈烺问道。
    “回稟皇上,战乱导致商旅受阻,如临清、九江等的钞关根本无税可收。”
    “先帝亦曾大力整顿钞关,崇禎十三年时,钞关可收税八十万两。如今,怕是连半数都达不到。”
    朱慈烺又问:“各地官府,可还有拖欠税款之事发生?”
    “回稟皇上,不少官府都说有难处,百姓生活不易,就还是有所拖欠。”
    “各有各的难处,真是难为钱尚书了。”
    钱谦益躬下身子,“臣不敢。”
    朱慈烺提高了音量,“难处谁都有,”接著又降了音量,“可大家不能总是勉为其难的过日子吧。”
    “这样吧,朕给户部分一分工。”
    “左侍郎周堪賡,专职负责度支。哪笔钱该,哪笔钱不该,替朝廷看紧钱袋子。”
    “右侍郎何楷,专职负责税务。”
    “为了確保税收,允许户部组建一支军队,用以收税。兵额暂定为三千,名字就叫,税警总团。”
    “总督仓场尚书张有誉,仍总督仓场。”
    “钱尚书,你统筹户部全局,兼管户册、土地。”
    眾人听著皇帝对户部的调整,並没有感到太多新意。
    本质上同宋朝的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制没有太多区別。
    唯一出乎意料的,就是那三千人的税警总团。
    户部的四位堂官,左侍郎周堪賡、右侍郎何楷,这两个人的权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总督仓场的户部尚书张有誉,则是没变。
    倒是正牌户部尚书钱谦益有些担心,这么一分工,自己要是压不住下面的人,很容易被架空。
    朱慈烺又说:“另外,各地的起运比例,尤其是南畿周边的省份,该提高的也要酌情、適当的提高。”
    地方官府徵收的赋税,分为起运、存留两部分。
    起运,就是上交中枢的部分。
    存留,就是存留地方的部分,以供应地方官府开支。
    受限於通讯案、交通等手段的落后,地方发生灾情等情况,中枢很难及时反应。
    所以,明代地方官府的存留比率很高,就是为了地方官府拥有抗风险能力。
    有些地方的存留比率甚至达到了百分之百,即税收全部存留地方,不用上交中枢。
    正是由於地方官府税收存留率普遍在百分之五十甚至以上,明代賑灾,地方官府能解决的,绝不麻烦中枢。
    不然,天下那么大,靠中枢调拨钱粮賑灾,灾民早饿死了。
    在崇禎朝財政状况急剧恶化的背景下,崇禎皇帝酌情的將部分地方官府的存留赋税,徵调中枢,即地税改国税。
    朱慈烺的意思是继续沿用崇禎皇帝的思路,从地方官府身上,收点钱上来。
    但是,也不能像清朝那样竭泽而渔的提高起运比例,不给地方官府留有財政款项。
    钱谦益想了想,如今的大明朝就南方几个省的地盘。
    四川、湖广正在作战,是不行的。
    云南、贵州、广西不算富裕,收也收不太多。
    也就是江西、浙江、福建、广东这四个省了。
    这几个省没什么灾情,相对也太平,是合適的。
    不过,无论是让哪个省份增加起运赋税的份额,这几个省份的官员不得背地里骂我吗?
    可户部是真的缺钱,在不额外增加赋税的情况下,这是最优解,身为户部尚书的钱谦益没有办法说不。
    “启稟皇上,湖广、四川正值用兵之际,军需开额大,是否当不在此列?”
    “自然。”
    “臣明白。”
    “盐税是朝廷的重中之重,虽说如今战乱不止,可江南毕竟太平。两淮盐税不足崇禎时的半数,未免太过令人心寒。”
    朱慈烺还是又说回了盐政。
    “內阁同户部、科道,重新梳理天下盐政,並派专员到地方整顿淮盐、浙盐、闽盐。”
    “臣等遵旨。”
    “为保军队训练,令诚意伯刘孔炤督餉。”
    刘孔炤闻言一愣,接著便明白了,“臣遵旨。”
    “至於寧南侯所需军餉,遵化伯马上就要回来了,湖广巡按御史黄澍、监军太监何志孔也要回京述职。”
    “先听听他们怎么说,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行酌定。”
    钱谦益则心头一紧,整顿盐政?
    我是户部尚书,整顿盐政,这不把我推到风口浪尖了?
    ————
    ps:本书数据不尽人意,收藏涨幅尤为一言难尽。
    在这里想厚著脸皮麻烦读者老爷们,如果觉得本书写的还可以的话,能不能投张月票支持一下。
    抱拳感谢。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