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权相 - 第344章 一步封侯,一步登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此刻站在殿中的绝大多数人心里,今日这场朝会,最后的大赢家那是毋庸置疑的。
    身为卫王身边最重要的谋士,齐政之于卫王,真就如诸葛武侯之于刘备。
    刘备遇见卧龙,境遇便陡然转变,短短七年,便从一个四处颠沛流离的小军阀变成手握一个益州和半个荆州的一方诸侯。
    卫王也差不多,在遇见齐政之前,是朝中诸多皇子中很不起眼的一个,若非因为江南事被陛下召回,恐怕也只能老实就藩于地方,终老一生;
    可就是有了齐政的帮忙,短短一年多,便坐在了龙椅旁,成了监国皇子,成了真正意义上板上钉钉的储君。
    而且,齐政在这当中还有平灭叛乱,稳定社稷的大功。
    这样的功绩,让众人都对齐政今日被重赏都有了预判。
    可同时,在如白圭、孔真、熊翰、蒋琰等卫王党,和一些对齐政颇为友好的朝官看来,今日这封赏或许也不一定就那么顺理成章。
    毕竟楚王的叛乱,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这对朝廷来说,是件大好事。
    但对功臣们而言,就不那么友好。
    因为虽确有弑君之事,但陛下终究未驾崩,同时楚王没有登基,朝臣百官和天下百姓没有事实上以身事贼改朝换代的经历,同时也没有军事上的大战,那事后的封赏就不够有功绩支撑。
    如果不能服众,硬要把齐政抬到一个很高的地步,反倒会给齐政招来不少的非议,更会给卫王带来麻烦。
    他们的目光看向队伍末尾,这个算无遗策的年轻人,会有妥善的方案吗?
    这一刻,蒋琰甚至已经在心头做好了准备,如果一会儿有哪个不长眼的言官敢跳出来挑刺扬名,自己一定要狠狠给他怼回去!
    正想着,卫王的声音缓缓响起。
    “王祖父之言,甚是有理,本王这两日,除了忧心父皇之病体,亦在思索此事。”
    卫王扫视一圈,“既然群臣都在,那就大家一起议一议吧。”
    这话一出,蒋琰等人立刻心头格登一声。
    白圭也是错愕抬头,心头暗道一声不妙。
    殿下,这种事情你就乾纲独断就好了,拿出来议论,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
    大事,得开小会!
    朝堂大会从来不是拿来议事,而是在小会之后,凝聚共识用的啊!
    不少对卫王执政不那么欢迎的人,登时心头悄然一动,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
    尤其是一些言官,若是在这样的关头,依旧能据理力争,不阿谀新帝,敢直面宠臣,这声望不得噌噌往上涨啊!
    郭相也是眉头一皱,这卫王果然还是没有什么朝堂经验,这事儿怎么能这么干呢!
    自己如今也算是上了卫王的船,卫王也没为难自己,算了帮他一把吧!
    但就在他打算开口的时候,卫王的一句话,给他干懵了。
    “此番能够成功挫败皇甫烨逆党阴谋,老军神定步军营、安国公定马军营、定国公镇巡防营,既断叛军之势,亦助本王之军,未让叛乱波及开来,居功甚大,诸位以为,本王该如何代父皇封赏?”
    话音落下,不仅是郭相懵了,言官们也懵了。
    这怎么不是先论首功之臣呢?
    他们是打算朝齐政开刀,但没打算去得罪定国公和安国公啊!
    更何况,这里面还有个老军神。
    到时候沽名钓誉没成功,自己成了饵料那就傻了。
    瞧见这朝堂上的一片安静,白圭的心头悄然一动,微蹙的眉头瞬间展开。
    原来是这样!
    于是,他迈步出列,开口道:“殿下,老军神和定国公、安国公皆有高爵,此番立功,不妨从加食邑、赐田亩、荫其妻子等处恩赏,以嘉其功。”
    卫王颔首,眼神颇为欣赏,“此言有理,郭大人,你如今是政事堂之首,老成持国,依你之见,该如何赏赐?”
    被点着名,郭相硬着头皮道:“臣以为,当各加食邑百户,赐皇庄一座,荫其族人一名。”
    卫王直接道:“三位老将军,功劳甚大,岂能如此吝啬,本王以为,各加食邑三百户,赐皇庄两座,玉璧一对,准三位老将军各从族人之中挑选一名,恩荫入朝,任正三品职司。诸位,可有异议?”
    众人自然不会有异议,纷纷附和。
    一旁的朝会书记员便记录下来,稍后拟定旨意。
    卫王接着道:“禁军指挥佥事郭晗,忠君壮勇,为挫败叛军之阴谋,不畏贼兵势大,孤身冲阵,壮烈身亡,其十三位忠勇部下,同样壮烈牺牲,如此忠义之士,当如何封赏?”
    一帮想挑事的言官也都齐齐哑口无言了。
    这是完全没办法辩驳的功劳!
    当政事堂另一个相公被卫王点名回答,卫王在对方给出的答案之上,又再度加封之后,不少人都如白圭般反应了过来,卫王这是在定调啊。
    功劳由低到高,那前面的人都得到了这样的嘉奖,那身为功劳第一的齐政,得到一份极其厚重的奖赏,很合理吧?
    什么?你还是要跳出来反驳?
    那你之前为什么不反驳?
    只要你承认了齐政的功劳比前面的人强,那你的反驳就站不住脚。
    偏偏齐政最让人没法反驳的就是他的功劳,因为那都是实打实的,而且卫王还是最有发言权的。
    而后事情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跟随卫王星夜驰援中京的风字营和风字营将军苏烈;
    拦住宁远侯大军并且生擒宁远侯的禁军游击将军凌岳;
    守护天德帝安危,忠贞不二的天德帝贴身大太监童瑞都陆续被点中名字,都拿到了十分厚道的赏赐。
    言官们彻底无语傻眼,毕竟,齐政这个第一功臣,封赏总不能比别人差了吧?
    如蒋琰等,则是忍不住对卫王的安排,叹服不已。
    “此番本王奉诏靖难,皆由齐政替本王出谋划策,方能险之又险地成功,除社稷之危。”
    “一路艰险,齐政替本王一一排除,终至功成,奉诏靖难,齐政当居首功!”
    “诸位以为,他当受何封赏?”
    白圭再度出列,朗声道:“殿下,行伍之中,血勇可嘉,然定策之功,不可忽视!齐政能运筹帷幄,令殿下领兵入京而逆党不觉,这才有了后续功成,否则此难恐难善了。与此同时,齐政鞍马相随,亦有行伍之功。臣以为,当嘉其功,为其赐爵,其功当为开国伯爵;当用其才,为其封官,其才堪任六部之主事!”
    听见这话,言官们心头不由暗骂,谁他娘的说你白子兴是正人君子的,怎么也干这种逢君之恶的事情来了。
    卫王微笑点头,一锤定音,“善!”
    朝会结束,一道道旨意,便由政事堂用印发出。
    政事堂郭应心暂领政事堂;
    白圭拜相,入政事堂为相,兼领户部尚书;
    禁军游击将军凌岳封安定县子,授镇国将军,升任步军营副都督,接替卫王前往山西;
    风字营统领苏烈封铜川县男,奉授昭勇将军,任马军营副都督,随凌岳复返山西,以竟全功;
    一道道封赏和官职调整皆如雨落,将逆党空出来的位置悄然填补了大半。
    而在这些封赏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对齐政的赏赐。
    “齐政者,才冠今时,智比先贤,才能定策而安社稷,智足扶危而匡天下。临危不惧,定计无缺,运筹帷幄,拨乱反正,立功殊重,当有破格之封。敕封舟山县侯,特进奉天靖难协谋功臣,复立侍中之职,加齐政为侍中,赐皇庄四座,玉璧.”
    当圣旨的声音,在齐政的宅邸中响起,中京城,便随之震动。
    十七岁,一步封侯!
    满朝文武,却无一人能反驳这一份旨意。(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