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137章 传道授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7章 传道授课!
    百官之首为太傅,武将之首授武略。
    小阁老入主詹事府,大理寺少卿入主国子监。
    老一辈的权臣有之,青壮一辈的储相有之。
    为东宫太子授课,也莫过如此。
    然而,官家竟是让几人为五位小一辈的宗室授课。
    其中意味,让人不免乱想。
    特别是五位老一辈的宗室,心中更是五味杂陈,患得患失。
    雨落如注,水幕垂天。
    江府。
    乌木长几上,摆着清茶、芝麻烤饼、七宝素粥、清炖羊汤。
    羹汤飘香,江昭、江怀瑾、江珩、盛华兰、盛淑兰几人,对坐拈筷。
    这便是日常性的晨食。
    食不言,寝不语。
    不过,这并不影响父子、夫妻之间的温馨。
    盛华兰、盛淑兰都是吃过苦,懂得珍惜好日子的女子。
    江怀瑾入边生活了六年,见惯边疆穷苦,自幼懂事。
    三岁的江珩耳濡目染,早早启蒙读书,也并非娇生惯养的孩子。
    知足常乐,平平常常的一餐,便隐含着难言的幸福。
    半响,江昭一饮清茶,缓缓落筷。
    见状,江怀瑾、江珩连忙立刻停下手中筷子。
    “为父去上衙,继续吃吧。”江昭摆摆手,温声道。
    江怀瑾、江珩相继点头,继续吃起来。
    盛华兰起身,浅步轻移,拾起一件披风为丈夫披上。
    盛淑兰送上一柄油纸伞,小手指了指“哗哗”落下的雨水:“今儿的雨,着实是少见。”
    江昭拢了拢披风,向外走了两步,撑起雨伞,缓缓道:“适时下雨,益于庄稼生长,也是好事。”
    盛华兰、盛淑兰两女万福一礼,望着丈夫的出门。
    延义殿,偏殿。
    江昭入内,手持《汉书》,沉心备课。
    为五位宗室讲课,事关重大,都有章程。
    其中,王安石讲解“王道”思想,主讲五经与《论语》、《孟子》,阐释王道根基。
    讲解的内容,相对枯燥,鲜少变动。
    江昭则是主讲经史、时政。
    经史,也即五经与历代正史。
    因王安石讲解了五经的缘故,他的讲解内容就相对偏向于历代正史,希望宗室以史为鉴,借鉴历代兴亡之事。
    时政,则是朝堂上的政治局势,囊括范围非常之广。
    英国公老将军,一人负责传授武略,骑马、射箭、统兵,都得讲解。
    除了官家钦点的几人以外,左春坊庶子、右春坊庶子、詹事府少詹事、翰林编修等人,都要司职。
    历来,詹事府都归属于东宫。
    作为詹事府詹事,宗室的授课具体时间,自然也是江昭安排。
    当然,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都有制度规定。
    詹事府詹事,也仅是能适当调整授课顺序。
    经过商议,并呈奏官家,几位宗室的授课时间,就此定下:
    自卯时(五点)起,温故而知新,右春坊庶子承担“伴读”角色,领着五位宗室晨读。
    晨读一过,便一一提问五位宗室,从而回顾上一次授课的内容。
    问答一过,就是背诵儒学经典,经右春坊庶子抽查,错处反复背诵。
    期间,左春坊庶子监督,记录几位宗室的表现。
    辰时(七点)起,詹事府詹事,也就是江昭,讲授经史、时政。
    当然,江昭仅负责讲,检测宗室的学习成果是个得罪人的活,他可不干。
    讲毕,歇课半个时辰。
    巳时正(十点)起,翰林编修指导书法、诗词写作,要求宗室临摹字帖,临时作词。
    巳时末(十一点),散学。
    未时(十三点)起,分单双日,单日由英国公老将军传授骑马、射箭、统兵的本领,双日由太常寺博士讲授礼仪,内侍省宦官与左春坊庶子一起监督记录。
    申时(十五点)起,王安石讲授五经与《论语》、《孟子》,左春坊庶子监督,右春坊庶子伴读。
    酉时(十七点)起,官家亲临,詹事府少詹事主持“日课复盘”,官家亲自抽查作业与授课进度,几位授课官员都得侍立。
    除了初一、十五,以及五日一次的常朝由太常寺卿领着学习宗法礼制,讲解先祖功业以外,余下的时间都得读书。
    对于授课的臣子而言,这个授课时段非常轻松,一日仅是授课一个时辰,甚至还能腾出时间政斗。
    但对于几位宗室而言,可就相当困苦。
    日出而学,日落而息,自卯时至酉时,足足读书六七个时辰。
    当然,这么安排读书时间,并非是无的放矢。
    宗室的读书时间,与皇帝的作息时间非常相似,走的是遵循宫廷作息的路子。
    偏殿,淡淡的背书声音传来。
    背书声本没有任何情感,却充斥着无法掩饰的痛苦。
    江昭嘴角上扬,起身观雨。
    高强度的读书,对于没有读书资质的人而言,自是非常痛苦。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凡是有资格上朝的文官,都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一批人。
    宗室资质愚钝,要想跟臣子过两招,唯有“后天努力”。
    雨声长响,让人心中宁静。
    过了约半刻钟,背书的声音弱了下去。
    江昭回首,望了一眼漏刻。
    辰时末。
    “吱~!”
    偏殿大门推开,一红袍披身的官员入内,约莫五十左右的样子。
    “江大人。”那人望见江昭,连忙持礼打招呼。
    “陈大人。”江昭回礼。
    右春坊庶子姓陈,他走到偏殿拎起雨伞,礼貌点头,推门走了出去。
    江昭抬抬眉,手持《汉书》,缓步走进延义殿。
    足足背了一个时辰的书,未免口干舌燥。
    此刻,五位小一辈的宗室都在喝水。
    一见江昭,几人连忙停下了动作。
    官家让五位小一辈的宗室入宫读书,几人或多或少都察觉到了一些猫腻。
    也因此,变得异常敏感。
    授课期间的一举一动,都得上报官家。
    授课先生已经入殿,几人却是不敢喝水,生怕让官家以为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
    “取《汉书》。”
    究竟讲些什么,都提前向詹事府报备过。
    几人连忙掏出《汉书》。
    “背了一个时辰?”江昭平和问道。
    几人相继点头。
    相比起其他的陌生的授课官员,江昭是老熟人,让人凭空轻松不少。
    “歇半柱香吧。”江昭摆手道。
    几人心头松了口气,一齐持礼。
    半柱香过。
    “开课。”
    一声落下,几人齐齐正色起来。
    “以往可曾读过《汉书》?”江昭问道。
    几人略微迟疑,相继摇头。
    科考为重的时代,五经的地位非常之高。
    相比起来,《史记》、《汉书》、《后汉书》更多的是作为辅助读物,提升策论能力。
    几人都没有科考功名,于科考一途甚至都没有入门,自然不会接触《汉书》。
    “默读帝纪部分。”江昭吩咐道。
    所谓帝纪部分,也即太祖高皇帝和汉武帝的事迹。
    如此,唯余淡淡的翻书声。
    “以理解为主,就当成故事一样,无须背诵。”
    淡淡的声音,让人心头一振。
    不背就好!
    一炷香过去,五人相继读完。
    “约法三章,休养生息。有何效用?”
    江昭摆摆手:“可相互探讨。”
    “积蓄国力。”
    “确立制度。”
    江昭点头,一一回应。
    如此,以“约法三章”与“休养生息”为例子,对比官家治政的国策,以及熙河兵政策,正式详细的讲解起了修养生息的必要性,以及相关做法。
    五人都经历过熙河治政,理解起来不难,渐入佳境。
    辰时七刻。
    “读书重理,不重其形。”
    “《汉书》,知晓其中道理即可,不必拘泥于具体内容。”
    江昭端着清茶,润了润嗓子。
    “就此歇课吧。”江昭摆摆手道。
    一个受人爱戴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一、讲得好。
    二、预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歇息。
    其实,学生也不缺几分钟的歇课时间,重要的是提前歇课的情绪价值。
    果不其然,五位宗室面露喜色,齐齐起身一礼。
    江昭回礼,平和一笑。
    谁还没不懂学生的小心思啊?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