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淮南水患!
自授课以来,已有十二日。
吏部,侍郎署。
江昭手持一封书信,眉头微皱。
【淮南东路,飘雨七日,望大人相助,赈灾。】
这是淮南东路安抚使冯许的信。
除此以外,还有一封淮左送来的信。
那一封信要详细不少,说的是淮南东路的水患问题。
江昭微叹。
怪不得京城连着下了几天雨,感情是老家糟了灾,淮南东路的雨水吹了过来。
七天瓢泼大雨!
江昭摇摇头,怪不得安抚使心急如焚,书信入京。
飘雨一两日,土壤水分饱和,利于庄稼生长。
飘雨三四日,庄稼根须渐渐腐烂。
飘雨七日
淮南东路,怕是得闹水患。
水患一过,必有虫灾。
一旦处理不好,甚至能滋生起义。
(附图:淮南东路和汴京隔得贼近的,最短的直线距离就百里左右,雨可以轻松飘过去,我可没有胡编哦!)
两份书信,意思显而易见。
天灾暴雨,定然得拿到朝堂上争论。
这一来,就得涉及赈灾问题。
一样是赈灾,支持力度不同,天差地别。
赈灾给力,可活百姓百万。
赈灾不给力,百姓甚至能被逼着造反。
不过,要想得到较好的赈灾力度,可是一点也不容易。
否则,安抚使也不必特意书信一封,求到他头上。
历来,朝廷一年的费,都是预算好的。
你要大力赈灾,那就意味着其他地方得少钱。
你有你的利益圈,别人也有别人的利益圈。
但凡不是平叛这种特殊情况,别人怎么可能眼睁睁的让到嘴的肉跑掉?
而作为淮南东路官位最高、话语权最重的人之一,淮南东路的人自是希望他为故乡说话。
天底下,大大小小的圈子不少。
除了以六位内阁大学士为首的六个大圈子以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圈子。
以中进士的时间划分,有同年圈。
相比起其他人,同年圈更容易相互抱团。
任职陕西转运使期间,江昭大肆划同年进士的名字,涉及的就是同年圈。
以地域划分,便是乡党。
任职陕西转运使期间,江昭特意划了九个淮南东路的进士,这就是乡党。
以师门为纽带,也即师生圈。
晏殊、王尧臣、韩章,就是这样形成的小圈子,牢牢的把控着内阁的一把椅子。
作为韩章的弟子,江昭也是师徒圈的人。
以任职履历为纽带,也有小圈子。
长期于台谏任职过的官员,就非常容易抱团。
但凡不涉及利益矛盾,这就是个小圈子。
以某一人为纽带,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也是小圈子,一如嘉佑七子。
此外,拉高视野,宦官、文人、勋贵,也是一种圈子。
涉及宦官一事,文人都会默契的针对,一致对外。
一如皇庄一事,江昭一开团,便有文人鼎立支持。
哪怕不支持的人,也断然不会借机作文章。
涉及勋贵,也是差不多的态度。
从理论上讲,顾廷烨是江昭扶持起来的人,理论上归属于韩系,其他派系不一定认可。
可实际上,哪怕顾廷烨是韩系扶持起来的人,相比起其他武将,他也还是要更受文官待见一些。
这就是圈子,涉及方方面面。
当然,形成圈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不会掐架。
相较而言,志同道合的小圈子与师徒圈,关系紧密不少,鲜少内斗。
当然,这种小圈子非常难进。
反之,乡党与同年圈,就松散不少。
特别是乡党,朝堂上打起来的不少。
论起缘由,自然是圈子也有优先度。
相比起六位内阁大学士代表的六波利益集团,其他的小圈子优先度都低上不少。
要是同乡分属于六大派系中不同的派系,涉及了两位内阁大学士掐架,那乡情就会降低存在感。
管你是不是同乡,该打还得打。
可要是不涉及大圈子的利益,那乡党天然就会联合。
特别是涉及入阁,乡党的存在感就会非常明显。
无它,六把内阁椅子归属于六个派系,一旦某个派系涉及内阁椅子的竞争,其实就已经偏向于党内竞争。
这一来,分属于不同派系的同乡之间没有竞争关系,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同乡竞争胜利,党内上位。
若是某天江昭到了入阁的那一步,党内有人与他竞争,那么分属于其他派系、出身于淮南东路的官员就会自发凝成一股绳,支持他入阁,从而平添了助力。
江昭负手而立,略微沉吟。
还是得帮!
乡党这个东西,团结程度与大小恰好成反比。
涉及的范围越小,越是团结。
一如淮左,几乎都是以他为首。
可要是拉高视野,拉到淮南东路,就不乏几位官位不低于他的存在。
论起在淮南东路的影响力,他大概率是不如这几人。
这也不奇怪,自掌权以来,江昭都没怎么布局淮南东路的事情,自是难于他人几十年的经营相提并论。
总体而言,他的影响力还是集中在熙河路。
当然,以江昭的名望、地位,要想扩大影响力,也不难。
相比起其他几位出身淮南、官位不低于他的人,江昭的名望几乎是断档的存在。
他要做的就是把名望变现,让名望化作影响力。
具体做法,就是老老实实的熬一段日子。
一旦科考来临,定然不乏一些没有派系的淮南学子来拜访他。
这些人一旦考出头,就是他的人。
所谓门生故吏,就是这样慢慢积累起来的。
是以,不管是为了家乡的百姓,亦或是为了给家乡学子留个好印象,于情于理都得帮。
太府寺卿,韩忆。
司农寺卿,汪辅之。
左副都御史,吕溱。
刑部右侍郎,乔执中。
工部右侍郎,周孟阳。
这是淮南东路出身的三品以上的官员。
江昭回想着淮南东路官员的名字。
这种事情,他可以出手,但不能一个人出手。
除了这些三品以上的大员,余下的一些有资格上朝的四品、五品官员,以及一些淮南东路出身的御史,都得联络起来。
是夜。
五十余位淮南东路出身的官员,悄然相聚。
晨光熹微,晓雾未散。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噹!”
钟吟绵长,百官入殿。
丹陛之上,赵祯龙袍披身,双袖合拢。
“诸位爱卿,可有事上奏啊?”赵祯缓缓问道。
话音一落,立刻有人站了出来。
“臣左副都御史吕溱,有事启奏。”左副都御史吕溱一步走出,中气十足。
不少官员注目了过去。
左副都御史,正三品,几乎已经是御史一途的顶点人物。
赵祯向下望去。
淮南东路的水患,安抚使冯许千里加急,特意让人呈上了奏疏。
赈灾肯定是得赈灾,但具体怎么赈灾,还是得上朝议论。
涉及到朝廷的财政事宜,户部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究竟要不要重度赈济,须得通盘考虑。
“臣谨奏:淮南东路霪雨倾注,绵延五昼夜不息。初时土壤浸淫尚利禾稼,然雨势不辍,今及七日,稼禾根须朽腐,川渎横溢,陂塘尽决,淮东之地已成泽国。
若不速赈,则淮南百万生民将陷饥馑之劫!望户部速拨钱粮,发漕运以济灾黎。遣能吏巡行州县,疏壅塞而防洪溃;备药石以防大疫,缮城郭以安流徙。”
话出一半,已是百官齐震,议论纷纷。
七日暴雨!
暂且不提是否真的造成了洪水泛滥,起码庄稼是难以存活,十不存一。
并且,时值六月。
这个时间,卡得非常难受。
相比起陕西路、熙河路,淮南东路临海,成熟时间要晚上一个月左右。
一般来说,收割粮食得是七八月。
但是很不巧,连绵不断的暴雨就卡在了六月。
“臣附议。”
江昭一挥紫袖,一步走出,行礼大拜。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韩忆、汪辅之、乔执中、周孟阳等人,一一上前表态。
文官紫袍,不足四十,一下子就出来了六人,让人为之一震。
“臣附议。”
“臣附议。”
淮南东路出身的四品、五品官员,无一例外,一一上前,齐齐附议。
粗略望去,不下五十人。
红袍文官,不足四百,一下子就走出了六分之一。
不少官员齐齐侧目。
这股势力,除了没有内阁大学士支撑以外,整体实力上已经不弱于一些阁老的班底。
淮南东路临海,商贸繁荣,的确是底蕴深厚。
淮东党!
“江大人以为,该怎么赈济?”
一道浑厚声音,缓缓传开。
户部尚书,蔡襄!
更新了5.4k肾虚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