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搬山道人,绝不倒斗 - 第589章 旧城故地,倭人皇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89章 旧城故地,倭人皇陵
    “另想办法—”陈阳想了想,道:“必须要以皇族之血才能令那剑开封么?”
    “是。”土御门晴浩答道:“若不以皇族血脉將其激活-—-那此剑恢復灵性,少则三五十年,多则一百余年。”
    陈阳如今虽已经遏制了羽化症的进一步恶化,却始终无法將其根治。他每日里下的功夫,只能堪堪维持现有修为,想要再进一步已是艰难。三五个月或许等得,但三五十年绝对是拖不起的。
    “既然需要的是皇族之血,那么有没有其他的年长宗室?』
    “有倒是有。”土御门晴浩犯难道:“但只怕也没什么用处经过多年繁衍生息,
    他们的血脉只怕也早已经”
    话虽未说完,却已臭然而止,
    土御门晴浩的意思,陈阳也是清楚,
    为了確保血脉的纯净,倭人的宗室甚至不惜以近亲通婚。按理来说,倭人天皇已可算是保留所谓神血最多的人,而少年人气血旺盛,体內尚有先天之气,这都不行的话,其他气血渐衰的人就更不用想了。
    若是按照陈阳先前的推测,倭人的皇族血脉应是来自於仙山。生活在这等仙境秘地之中的人,於天地灵机越发衰弱的过程中,繁衍生息通常变得越来越困难,一如那已经灭亡的西王母国,还有深山老林里沉睡的上古异兽。
    本书首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难以適应环境的缘故。
    想要生存,只有顺应天时而变,此举自然会令体內的上古血脉越发微弱。
    “既然现在的小皇帝不行——
    陈阳皱眉思索了片刻后,提出了一个令土御门晴浩心惊肉跳的提议。
    “不如试试之前的?前些日子我在街上转悠的时候,听说京都南边就有个什么神武天皇的陵墓,此人据说是你们国家皇室的开创者,他的血脉应该够纯净了吧?要不去他的墓里看看?”
    “这这怎么能行?”土御门晴浩听到陈阳的提议,面色隱隱有些发白:“如何能惊扰神武天皇的御灵?!”
    “再说了———”他又找补道:“给天丛云剑开锋需要的是精血,神武天皇故去已这么多年,哪里还有”
    这人想必是以为神武天皇变成了干粽子—·陈阳心道,不过,若自己的推测属实,这倭人的天皇確实与徐福有关的话,就必然会运用特殊的丧葬之法,死后不腐也並非什么不可能的事。
    事已至此,无论如何总要碰碰运气,毕竟事关生死。就算土御门晴浩不肯,陈阳也是要去那里探个究竟的。
    不过,毕竟大家相识一场,还是不要就此撕破脸,凡事以和为贵。
    想到这,陈阳开导起了对方:“你不妨看开些这几样神器是贵国传承至宝,能早日寻回岂不是件大大的好事?若是神武天皇泉下有知,想来也是乐意为这事出一份力的。”
    土御门晴浩只是不肯,连连摇头:“不行这事实在太我看还是再想想其他办法吧——”
    说到这,他心中已经有些后悔带陈某人来京都了一一果然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歷代公卿贵人都安葬在京都附近,將搬山道人带来这,岂不是让老鼠钻进了米缸?
    偏生对方本身就是为自救而来,又为寻找到几样神器出了不少力气,既占著情又占著理。
    “没什么好犹豫的。”
    陈阳看出了对方不大愿意,继续劝解:“只是去墓中探查一番,若是里头有个什么损坏也好及时修復。除此之外,不破坏其中布置,不拿走墓中的陪葬,顺道还能上几灶香—你就当是去祭祖不就行了?”
    见陈阳一副拿定了主意的模样,土御门晴浩明白,不管他同不同意,这位搬山道人的首领只怕都会往皇陵一行。既然如此,还不如自己跟著他一起,多少也能有些约束。
    艰难地过了自己这关,土御门晴浩面色苍白,再难保持先前的风度,缓缓道:『
    那好吧,不过,你我需要约法三章。”
    “这事容易。”陈阳见对方的態度终於鬆动,便满口答应下来,“你请说。”
    “第一,就是如你先前所说,此去只是为了恢復天丛云剑,除此之外不能取走其他任何东西。第二,便是无论有什么发现,都不能对外声张,要將那里的所见所闻烂在肚子里。第三,只有你我能参与此事,且任何事情都不能避过我。”土御门晴浩將要求尽数说出,“如果你答应这三个条件,我便不阻碍你,否则——“”
    陈阳听出了对方的话外之意,对这隱隱的威胁倒也並不放在心上。
    “容易,这几件事我都能答应你。”说完,陈阳就催促道:“为免夜长梦多,你看什么时候方便起行?”
    將这搬山道人带来东瀛,也不知到底是对是错土御门晴浩暗自嘆息了一声,道:“隨时都行。”
    “好,待我向同门交代一番,咱们这便出发。”
    告退之后,陈阳就找来苗月儿等人,將接下来要做的事告知给对方。
    听到陈阳此次只与那倭人同行,苗月儿便有些担忧,只是她深知陈阳极少改变决定,
    故而嘴上也不反对,只是俏脸上显得满是心事。
    “陈掌门———”张成松想了想,正色道:“按理说,你无论做什么,我都不该多嘴过问。只是此行之前,玉琪师叔曾仔细交代过我等若你有个什么万一,我们也就不用回信州了。那倭人本领高强,行事莫测,你如今又有伤在身不妨还是让我们跟著,到时候等在外头便是,关键时也能有个照应。”
    “这个法子好。”苗月儿连连点头,期盼地看向陈阳:“等在外面,也不算是违背了约定。”
    陈阳心道,那倭人颇有几分手段,若是真欲对自己不利,眼前几人恐怕也派不上什么用场。可即便如此,终究不好辜负了对方好意。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出门在外,谨慎些总不会是坏事?陈阳最终同意道:“行吧,那就这样定了。”
    本著光明磊落的原则,陈阳也將实情告知给了对方。土御门晴浩得到其他人绝对不会进入陵墓之中的誓言后,也就听之任之。
    於是牛车再度出发,车轮疾驰如飞,仅一个多时辰的功夫,就从京都到了奈良。
    此地亦是东瀛旧都,同时也是释教中心,在迁至现今的京都之前,曾有八代倭人天皇定都於此。传闻西晋年间,更有献帝玄孙刘阿知携其亲族男女共两千零四十人东渡避难,
    后於此地休养生息直至如今,於此留有名为“阿知宫”的遗蹟。
    对於其他的古蹟,如今的陈阳毫无兴趣,一心只扑在了传闻中的第一任天皇、也即神武天皇的陵墓之上。
    中原的皇帝他实在见过不少,对於进入这倭人的皇陵,自然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反倒有些跃跃欲试。
    此陵位於奈良境內傍山的东北山麓,与中原地区的皇陵不同,占地面积实在不大,
    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个低矮的小山包,长、宽皆只有十余丈,而高则只有三丈,周围则环绕有两道壕沟,东西各有一片茂密的树林,种植的多是櫸树与杉木。
    粗看上去,这皇陵绝谈不上气派二字,规格甚至比不过中土的一些豪族。但考虑到其年代,也算是情有可原。
    墓葬之地的好坏,主要看其风水格局如何,至少在中土,陈阳所掌握的《撼龙经》、
    《疑龙经》、《葬法倒杖》都很实用,只是不知能否在东瀛同样也能派上用场。
    “此地坐北朝南,虽然低矮了些,但东有青龙昂首,文气匯聚;西有白虎伏地,避血光之灾———”陈阳观望了一会局势,道:“虽说龙脉之气不甚强,却是块能藏得住的地方,为了提升格局,还特意挖了几重壕沟,也是用了些心。”
    虽然陈阳对这地方的格局评价不高,但这一块地用於安葬王侯,也是绰绰有余。
    傍山实为东瀛三大神山之一,此地也属龙脉结穴之所在。其山形如太师椅背,发脉于吉野山地,经三轮山、香具山至傍山形成“三山聚气“,暗合《撼龙经》“千里来龙“的结穴之论。又有初瀨川呈九曲环抱,犹如一条玉带,水位丰盈。西北侧又有人工开凿的“忌火川”引流截煞,有效化解西北乾位的来风冲射,正是一个所谓“三山二川局”。
    可见,虽然同样事物在不同地方有不一样的说法,但目的却是殊途同归一一以先人陵寢占住风水宝地,为的正是利用龙脉之力,为墓主及子孙后代谋福荫。
    因此,无论中外,葬法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通用的。
    土御门家是安倍晴明的后人,祖上也可算是贵族出身,而东瀛的贵族追根溯源都来自於皇室,所以,这神武天皇陵也可算是土御门晴浩的祖坟。
    被陈阳当面这么评点,土御门晴浩的面上难保有些尷尬,於是催促道:“陈掌门,如今正是黄昏,天一会就要黑了,不如你还是赶紧动手.—”
    先前不肯来的是你,如今催著开工的也是你陈阳见暮色昏沉,確实一会儿便要天黑了,虽说以他的目力,无论白天黑夜都不影响视物,但赶在天黑之前先定下位置,多少也更方便,同时也好节省些时间。
    这低矮的山包不过只是陵墓上方的封土,下方一般还有夯土,再向下才是墓室所在。
    以这山的规模,想要修建大型地宫应当是不可能了,墓室多半也大不到哪里去,如此一来,找准位置便是个问题。
    若是定的位置偏了,与墓室正好错过,那就算是將地挖穿,也难有收穫,
    但作为精研《撼龙经》的搬山道人,陈阳自不会犯这等错误,看出了这格局之后,他就知道下方墓室必然是南北走向,且中轴线恰好从这封土最高点的下方经过。
    其余人都远在数里之外,眼下在这皇陵的只有陈阳、土御门晴浩两人,附近守墓的早被障眼法骗过。因此,一应器具都只有陈阳自己携带,不过此番他带的东西倒也不多,不过只是个蒙有黑布的竹筐而已。
    当著土御门晴浩的面,陈阳还是对这倭人皇陵保持了基本的尊重,他並没有直接踩上封土,而是在边缘处將竹筐解下,放在地上,於边缘轻叩三下。
    隨著竹筐內部传来的一阵声,上头蒙著的黑布被从內部顶开,露出一金一银两个小巧的脑袋瓜。
    这对掘子甲从竹筐內爬出来后,並排站著、人立而起,恭恭敬敬的对陈阳作了个揖,
    口称“掌门老爷”。
    “不必多礼。”陈阳遥遥指向山包某处,“此地下方有个墓室,你们两个立即动工,
    打出个洞来。”
    其实这封土也有些说道,用的是赤土混合河砂,其中蕴含有多种精金、玄铁,只是存量稀少,对於掘子甲们而言,不过是多费两三爪的事。
    陈阳亲自在旁督工,掘子甲们自然不敢有任何怠慢,齐心协力之下,进展极快,不到一香的功夫,已在半山腰处打出个斜著通往下方墓室的洞口。按照搬山道人的惯例,这洞自然也是上大下小的“喇叭口”。
    有陈阳的精准定位,这洞避开了左右耳室及陪葬坑,直直地通往主室。外头用於保护的夯土又分为三层,最外层混合了防虫蚁的贝壳灰,第二层则混有吸收湿气的木炭,第三层最为坚固,其中加入了黏土、铁砂,且铁砂蕴含有微弱磁性,以屏蔽外界的感知与注意。
    虽然还未进入室,没有亲眼见到倭人天皇的真面目,但仅凭藉眼前夯土的结构,陈阳已能断定对方与中土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繫。因为这夯土用的法子,是先秦之时极为常见的一种。
    沿途並没有什么机关阻碍,穿透了夯土层后就是石顶,而下方便是主室。
    陈阳注意到,这墓顶所用的石头为玄黑色,上头还隱隱嵌有些金丝,是以叠涩之法堆砌而成的穹窿型。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